在滇西崇山峻岭间,一条蜿蜒公路穿越历史烟云,至今仍在诉说一段传奇。抗战时期,20万云南各族儿女以双手凿山开道,在缺乏机械的情况下,凭血肉之躯建造了全长1146.1公里的滇缅公路,其中龙陵段达76.24公里。这条“抗战生命线”所淬炼出的“筑路精神”,历经岁月洗礼,如今仍在激励着新一代龙陵人砥砺前行。
从个人重生到乡村蜕变
18年前,龙陵县腊勐镇村民赵自来因意外落下终身残疾。身处人生低谷时,他家对面那条滇缅公路给了他重生的力量。“我在最痛苦的时候就会经常下来看看滇缅公路,听说先辈们修路相当不容易,完全是用原始的工具。”赵自来感慨道,“我当时就有一种想法,遇到困难如果不去克服它,那就是真的倒了。”
凭借顽强意志,他长期通过书籍和网络自学生猪养殖技术,与妻子默契配合,将110头生猪养得壮实喜人,每年收入达12.5万元。从“倒下去”到重新“站起来”,赵自来用行动诠释了“筑路精神”的时代内涵。
在镇安镇小田坝村,一条6公里坑洼狭窄的道路曾阻碍了村庄发展,让村民们守着“金山银山”却过着并不富裕的日子。面对困境,“筑路精神”再次被激发。
“当年,先辈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抗战生命线,如今我们也可以用双手搭建起乡村发展的希望线。”小田坝村党总支副书记陈佐芝说。村民们凝心聚力,主动让出田地、投工投劳,不仅提供施工便利,还拿出自家工具投入建设,最终将道路从4米拓宽至6米。
道路通车一年后,2024年11月,村庄成功引进农业科技公司发展蓝莓一期项目150亩,平均每天带动周边30人务工增收,投入务工资金达247万元。“现在路宽了,大货车进出只需十几分钟,平坦的道路能保证蓝莓果粉完整运输,节约成本又提高品质。”公司基地经理刘旭斌信心满满地表示,已计划继续扩建230多亩。
上千次实验酿就“很云南”的白酒
“筑路精神”同样为当地企业注入攻坚克难的动力。在云南品斛堂酒业有限公司达摩山生产基地实验室内,第265次蒸馏酒实验正在紧张进行,目的是提取米香型白酒的玫瑰花香,实现上乘口感。
“我们在生产酒的同时,也在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在酒曲、原料、糖化、发酵、储存环节进行了上千次实验。”生产基地主任梁忠文介绍,“每次实验中就有几百次失败,但我们不怕,我们要做到最好、做到极致。”
为酿造一瓶承载云南环境、地理、人文与产业特色的专属白酒,公司确立了为期5年的发展计划:投入2亿元围绕“环境、酿造、勾调、储存”四大关键要素,持续开展3200多个变量组合研究试验。
“我们希望像先辈一样克服艰难困苦,在艰难环境中完成创新,继承先辈遗志,把这瓶‘很云南’的酒做好。”公司董事长梁成坚定地说。在“筑路精神”指引下,2025年实施计划的第二年,该公司白酒销售金额达7000万元,同比增长55.4%。
精神传承让历史照亮未来
“近年来,我们持续深化爱国主义教育,通过组建基层宣讲队讲好筑路故事,运用互联网平台宣传筑路精神,保留滇缅公路原始风貌,让群众直观感受历史。如今,筑路精神已成为激励龙陵全县人民继往开来、自强不息的强大精神力量。”龙陵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政府新闻办主任丁前晨表示,下一步,龙陵将持续加大宣传力度,让筑路精神全方位浸润、立体化蔓延,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焕发蓬勃新活力。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杨艳鹏通讯员:储永娟苏焕芹张蓉
审核:张耀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