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平凡的世界》里有这样一段描写:十七八岁的孙少平在失去了一些情感上的温柔后,突然认识到,他也许一辈子就是个普通人,但他要做一个不平庸的人,在许许多多平平常常的事情中,应该表现出不平常的看法和做法来——作者断言,这是少年第一次关于人生的自我教育,也许会在他以后的生活中发生深远的影响。
而你,又是在哪一个时刻,发现人生的底色终究是归于平凡?又是在哪些平常小事中,感受到普通人的伟大与不凡?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儿。
谁都明白,自己并非是无所不能的超级英雄,可为何在直面真实的平凡时,似乎没有那么容易接受?
或许,一直以来被寄予了过多的期望,不敢停歇的脚步里留驻了凡事都要“证明自己”的思维惯性;又或许,总是将人生的旅程视为“没有赢就是输”的角斗场,一往无前的冲刺中,时常忘却了在“成功”与“失败”的两极之间,还有“允执厥中”的不偏不倚。
尤其在今天,绩优主义无孔不入的裹挟之下,承认自己“平平无奇”,似乎就意味着要示弱——“好吧,算我不行”,又或是想躺平——“算了,真的卷不动”。
事实上,接纳自己的局限和普通,并不意味着对“曾经踌躇满志”的背叛,更并非是“被现实打败”的怯懦。相反,其间应饱含着敢于拥抱真实自我的勇气、乐于探索真实世界的清醒。
总有人天赋异禀,可即便是BUFF叠满的“天选之人”,要是少了耕耘和积淀,也总会面临“江郎才尽”的一天;而普通人若能花大力气去挖掘、经营自己的长处和技能,也一定能找到让自己闪闪发光的机遇和舞台。
也有人年少有为,可无论是背负着多么惊天动地的丰功伟业,要是无法学会适时“清零”,又怎么能有空间去吐故纳新;而对于一直以来默默无闻的普通人来说,做好自己的事、当下的事,便是最踏实的功绩,哪怕等不到“大器晚成”,也能做到无愧一生。
还有一些人,此刻或许正值低谷,甚至于在自卑、懊恼、惶恐的包围圈内,误以为自己就是最孤立无援的特殊存在。何不试着去剥开那一层层被“比较级”“最高级”深深绑定的枷锁,以一番面对旷野的平常心去品味潮起潮落的种种风景,然后渐渐释然:“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得意也好,“江州司马青衫湿”的落寞也罢,不过是这一生里最常见的动态平衡,终究“也无风雨也无晴”。
其实,又何必因为拥有一段平凡人生而心有不甘呢?优秀、出众,这些形容词从来都不应被扁平化理解。今天,任何一项称得上是伟大的事业,不都是源于普通人日拱一卒的长期坚持?
往远了说,自唯物史观诞生以来,书写人民群众的历史成为近代以来史学发展的重要趋势,浩如烟海的史书里不再只是填满王侯将相的传奇与辉煌,更多幅面正记录下普通人拼搏的日常。一个时代的潮流与风尚、文化与思想、建设与发展,哪一样又能少得了平凡个体的见证、参与和推动?
往近了讲,我们身边每一个平凡的人,都可以作出不平凡的贡献。从烂漫山花中扛起大山希望的张桂梅,到做工人要做到最好的艾爱国;从守岛卫国30余年的王继才,到把青春和生命献给脱贫事业的黄文秀;还有太多太多不曾留下姓名的平凡身影——辛勤劳作的农民,敢闯敢拼的创业者,保家卫国的子弟兵,埋头苦干的新就业群体……各行各业的奋斗者们,用日复一日的拼搏与汗水,把每件平凡小事做好,创造着不平凡的成就,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
“风很平凡,如果吹在夏天;水很平凡,如果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雪很平凡,如果飘落在冬日与春日之间……”汪国真笔下的“平凡”,曾影响了一代人的青春。我们或许“生而平凡”,但不妨做一个在平凡的世界里,拥有自豪的理由和无穷的魅力的普通人。
这正是:
心上印着普通人的愿望,眼里含着普通人的悲欢,
脚下刻着普通人的足迹,灵魂盛着普通人的光芒。
各位聊友,你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吗?什么时候产生的这个想法?不妨在评论区一起分享。晚安!
(文丨曹怡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