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他佩戴的这副眼镜背后,中国与东盟在这个领域的合作,正在迎来爆发点……

编者按:

9月17日至21日,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广西南宁举行。会上,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刚的一副眼镜吸引了不少关注,它带有智能提词功能,佩戴这副眼镜的陈刚无需携带讲稿,便可上台演讲。此外,峰会上还应用了可支持7种语言的智能翻译系统,来自东盟的参会者不必再依赖同传耳机,便可以理解所有发言者的内容。主场馆内还设置了1万平方米的AI专馆,宇树科技、华为、阿里云、科大讯飞等明星AI企业均带来了顶尖产品。

实际上,本届峰会上人工智能产业的亮眼表现背后,中国与东盟的人工智能合作已经走出了很远的路,按照本文的说法,是从“播种期”走到了“成长期”。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随着双方合作的不断深化,克服风险和挑战,中国与东盟的人工智能合作将大有可为,本文对未来双方合作的展望,或许也可以为中国企业提供重要的参考。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余年来,基础设施的“硬联通”、规则标准的“软联通”和人文交流的“心联通”取得了巨大成果,使共建国家共享了中国发展的广阔机遇,也为我国拓展与周边区域经贸合作提供了基础。在此基础之上,“链联通”应运而生。它强调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的贯通,形成循环强化、互为支撑的区域生态体系。

对中国和东盟而言,“链联通”既是深化经贸关系的务实路径,也有望促进双方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携手提升区域竞争力,共建周边命运共同体。

提质升级,“链联通”大有可为

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合作正从基础性项目合作向“链联通”升级,其现实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降低人工智能开发和应用的高昂成本。大语言模型的训练与调试,需要海量数据、完善的算力基础设施以及稳定高效的电力系统作为支撑。中国在模型算法研发、计算平台建设、产业运作等方面已有坚实基础,但技术落地仍需依赖丰富的实践场景,训练出契合本地本行业需求的模型产品。东盟拥有超过6.6亿人口的庞大市场,语言文化多样、发展人工智能需求迫切,但在技术与资金上仍面临诸多限制。双方合作,有望以“链联通”降低人工智能产业成本,建立一个辐射区域的协作网络。

二是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对东盟来说,人工智能是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契机。与中国加强“链联通”,其能融入一个较为成熟的创新生态,进而在全球数字经济版图中争得更主动的位置。对中国而言,面对日渐复杂的外部环境,既要稳住国内大循环,也要拓展更稳定的外部伙伴网络。2025年8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深度融合。与东盟携手,既能拓展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及相关产业的国际应用,也有助于提升区域生产效率与整体竞争力。

三是应对外部不确定性。当下大国博弈加剧,“脱钩断链”风险上升,美西方国家不断对中国科技企业加征关税、设置技术壁垒,并在先进制程芯片与关键算力设备上收紧出口管制,直接冲击区域供应链安全。“链联通”是对“链断裂”的战略反制,也是中国与东盟共同提升自主可控能力的现实路径。通过共同构建环节完整、稳定可控的区域人工智能产业链,双方能够有效应对外部冲击,增强整个区域的风险抵御力。

五年厚积,“链联通”雏形已具

中国与东盟的人工智能合作并非偶然,而是过去五年以来持续推进与深耕的结果,双方的人工智能合作正从“播种期”迈入“成长期”。2020年“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年”的确立为双方合作指明了方向。此后,这一战略共识在不同阶段的文件中不断得到强化和细化:从《落实中国—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的行动计划(2021—2025)》首次将人工智能纳入合作蓝图,到2024年《关于推动建立可持续和包容性的数字生态合作联合声明》开始聚焦人工智能准则与治理等复杂议题,再到2025年8月出台的《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行动计划(2026—2030)》对治理政策交流和能力建设作出前瞻规划,这一系列顶层设计,体现了双方推动合作升级的共同意愿。

中国与东盟开展人工智能合作的基础是创新合作。中国的人工智能研发实力雄厚,专利申请和学术研究位于世界前列;东盟拥有丰富的应用场景、多元的文化背景与独特的语言数据。双方的合作正致力于建立一个连接政府、科研机构与企业的跨国协同体系。例如,老挝已在2025年2月率先与广西签署共建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协议,目前已有8个东盟国家签署合作意向。

创新合作的成果通过深度融合的产业链来体现。近年来,作为中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桥头堡”,广西正在探索“北上广研发+广西集成+东盟应用”的跨境产业生态,通过人工智能产业强化对中国和东盟两大经济体的连接。在人工智能产业领域统筹内外战略布局,有望与东盟合作,共同建立更具韧性的区域产业链。

高效的资金链和人才链为中国与东盟人工智能合作的“链联通”提供了保障。金融是服务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国金融机构在与东盟合作推进人工智能行业合作方面已有布局。例如,2025年8月,中国银行广西分行推出专项方案,提出在未来五年提供300亿元专项综合金融资金,助力打造面向东盟的人工智能国际合作高地。在人才培育上,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为我国高等院校与区域内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提供了平台。2025年7月,南宁师范大学与入驻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的老挝、缅甸两国企业签署协议,共建人工智能创新实验室,推动在6G通信、高速光通信、芯片等领域的创新合作。

现实挑战考验协同智慧

从“链联通”的角度看,中国与东盟的人工智能合作虽然势头良好,但也面临多重挑战。

首先,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东盟十国在数字基础设施、数据治理政策、人工智能研发能力和人才储备上差距明显。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与越南的人工智能政策较为领先,其他国家则进展缓慢。这意味着,中国与东盟面向人工智能的“链联通”必须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到各国、各地区的特殊性,在“一国一策”与“一地一策”中制定符合本国企业优势与当地发展特色的合作方案。

其次,数据治理存在复杂性。人工智能,特别是大模型的研发高度依赖高质量的数据资源。但在数据跨境流动、隐私保护和数据主权等方面,东盟各国的立法和监管要求并不相同。规则上的差异或许会为之后联合研发和大规模应用环节制造摩擦,需要双方进一步弥合制度上的鸿沟。

最后,地缘政治的外部干扰。近年来,人工智能已成为大国博弈的前沿领域,美国不断强化与中国的战略竞争。未来,不排除其以关税壁垒或“脱钩断链”相要挟,干扰中国与东盟的人工智能合作,从而加大区域合作的不确定性与脆弱性。

合作迈向未来

面向未来,推动“链联通”从现有雏形走向成熟,核心在于如何将已有的合作点、线、面,整合成一个相互赋能、循环促进的有机整体。对中国—东盟的人工智能合作而言,这意味着各链条需要相互融合,进而形成整合双方各自优势、实现协同发展的系统安排。

第一,强化我国战略的内外统筹,为“链联通”提供顶层设计。中国推动“人工智能+”行动,应与服务对外开放、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等战略深度结合。高水平的“链联通”,特别是涉及跨境数据流动与人工智能算法的创新链合作,高度依赖政治互信。中国与东盟国家需要在人工智能的标准互认、伦理规范、风险管控等诸多领域建立共识,为深度合作扫清障碍。

第二,发挥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的核心枢纽功能,为“链联通”提供平台支点。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可为中国深化与东盟国家的相关合作提供一个实体化运作的区域资源整合平台,进而促进“政产学研用”良性循环。该中心可将中国的人工智能技术能力与东盟的产业需求相匹配,对接高等院校的科研创新、人才培养与区域企业的生产研发,为入驻的合作项目提供专项金融支持,打通各“链”之间的界限。

第三,推动面向东盟的区域国别研究,为“链联通”提供智力支撑。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开发不仅是技术问题,更牵涉语料选择、文化差异与价值观取向。当前,东盟国家领导人已意识到通用大模型可能存在的偏见风险,迫切希望建立能够反映自身文化特质的“主权大模型”。在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中,建设东盟语料库已被列为基础任务之一。为实现这一目标,亟需组建一批既懂人工智能技术、又深谙区域国情的复合型研究团队,避免因文化差异而“水土不服”。更重要的是,在面向东盟成员国、次区域、区域乃至跨区域的“链联通”中,也需要依托深入的区域国别研究,形成对对象国政治制度、产业政策与社会环境等内容的系统理解,进而形成可靠、前瞻的战略研判。

以“链联通”为钥,中国与东盟正携手探索区域协同发展的新路径,开启人工智能合作的新篇章,为全球数字治理贡献更多“亚洲智慧”。

作者

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博士研究生邵志成

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翟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