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表达、频繁输出是一种消音棉。
好讨厌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暂且不论,光是被信息裹挟的感觉都很不好受,人的注意力就像被无数条绳索同时拉扯,你会不自觉地开始关注别人的生活、社会的纷扰、遥远的冲突。这种关注不会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帮助,只会滋生无谓的焦虑、攀比、愤怒,长期消耗着人的心力和时间。
但当我近两年开始有意识地保持表达、不断输出后,世界突然变得安静了。
输出的本质,其实是给内心降噪。我们每天都在主动、被动地接收散乱无序的信息,而输出的过程,正是将信息的碎片筛选和整合的过程。剔除冗余,留下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并将它们形成一条清晰的脉络,内化为我们自己的东西。就像给喧嚣的周遭装上了一块高级消音棉,并非隔绝掉了所有声音,而是过滤掉刺耳的杂音,留下真正有价值的回响。
输出的过程还能消解掉内耗的情绪。你会发现那些在脑子里横冲直撞的情绪、反复拉扯的焦虑,大多是因为想法停留在混沌状态,一旦被清晰地表达出来,杀伤力就会大大减弱。
写日记时,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委屈会顺着笔尖流走,写完再回头看,混乱的情绪已经被文字梳理成清晰的脉络;和朋友聊天时,把困惑掰开揉碎讲出来的过程,往往自己就先一步找到了答案;哪怕只是在备忘录里列下待办清单,混乱的思绪也会瞬间清爽许多。
很多人害怕输出,觉得自己的想法不够成熟、表达不够完美。但输出从来不是某一类高精尖人士的专属技能,它更像一种日常的心理清洁,清扫内心的情绪灰尘,矫正虚妄不实的认知,对抗精神的虚无,让你不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把更多曾经用于自我内耗的能量转头用于自我建设,逐渐由内而外变得丰盈。
不妨试着从最小单位的输出开始:
发一条认真思考的朋友圈,给朋友分享观看了某部电影的真实感受,甚至在评论区写下自己的观点,不用追求点赞和认同,重点是让内心的声音有处安放。
当输出成为一种日常,那些曾经让你辗转反侧的问题,会在一次次梳理中变得通透;那些模糊的自我认知,会在表达中逐渐清晰。就像给自己装了隔音层,外界的喧嚣其实依旧存在,却再也无法轻易扰乱你的节奏。
祝你,活成一片有自己风雨雷电的旷野
而非一条沉默无声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