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党秘书长徐国勇:台湾哪里来的”光复节“? 这句话之所以备受争议,是因为牵扯到当初台湾的国籍问题。 民进党秘书长徐国勇在党内活动中谈到“台湾光复节”时,直接表示所谓的“光复”根本不存在,还说当时的台湾人身份仍在日本国籍之内,这样的话意味着把台湾在抗战胜利后回归中国的历史一笔抹去。 此言一出口,立即引发轩然大波,蓝营和不少民众都认为,这不是单纯的观点分歧,而是公然否认台湾的归属和抗战历史。 台湾光复节原本是一个象征意义极强的日子。 1945年10月25日,台湾在台北公会堂举行受降仪式,日本正式交出了殖民统治权。 这一天被记录为“台湾光复”,并在战后不久确立为纪念日。 过去,它曾是岛内的法定节日,民众通过这一日子缅怀抗日牺牲者,也铭记台湾回到中国怀抱的历史。 后来民进党执政时期将其取消,直到国民党与民众党联手推动,才得以恢复为假日。 它不仅仅是一个放假的日子,更是一种历史见证。 大陆方面从来没有忽视过这段历史,官方媒体多次强调,从《开罗宣言》到《波茨坦公告》,再到日本投降书,都有明确条文显示台湾属于中国,这是国际社会承认的事实。 徐国勇的说法点燃了岛内情绪,国民党主席朱立伦当场反驳,质问若无光复节,台湾岂不是还处于殖民统治之下?赖清德的官位又算什么? 台北市长蒋万安批评,这种说辞撕裂社会认知,等于否认抗战胜利成果。 马英九基金会执行长萧旭岑直言,徐国勇拿着台湾纳税人的俸禄,却否定抗日先烈的付出,不配自称台湾人。 资深媒体人赵少康则讽刺,一个当过日本臣民的后代居然还沾沾自喜,这种心态令人匪夷所思。 岛内某媒体做网络投票,近九成民众表态不接受徐国勇的说法。 有人冷嘲热讽,说既然他否认光复节,那支持者十月二十五号就照常去上班,不要享受放假的福利。 还有人担心,一旦连光复都否认,下一步会不会连抗战胜利也被说成不存在。 舆论之所以这么激烈,是因为光复节本身承载的,不只是一个日期,而是一段民族记忆。 作为民进党秘书长,他的每一句话都带着强烈的立场色彩,此时此刻抛出这种言论,很可能是为了凝聚支持者、转移施政压力。 但这样做的结果,是让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台湾光复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用鲜血写下来的事实。 抗战期间,不少台湾人加入反日队伍,有人献出生命,有人遭遇屠杀,那是无数家庭的伤痛。 开罗宣言明确提出台湾归还中国,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执行开罗宣言,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接受,1952年的中日和约确认日本放弃台湾主权,1972年中日建交时,日本再次承认台湾属于中国。 这是一条完整的法律与外交链条,不容否认。 政治人物讲话若失去了历史的敬畏,只会让民众对政治更加厌恶。 台湾社会的分裂已经够严重,若再把历史当作政治筹码,只会让年轻一代越来越远离真实的历史。 若有人习惯性地否定光复,长远来看,就是让台湾社会丧失共同记忆。 没有历史记忆,就没有真正的身份认同。 大陆评论一语中的,民进党试图切断台湾和大陆的纽带,但语言、血脉、文化早已证明台湾人就是中国人,再怎么否认,也无法在世界上创造一个虚构的身份。 这场风波让更多人开始思考光复节的意义。 去年立法院恢复光复节为法定假日,本身就是社会力量推动的结果。 对很多台湾人来说,这不仅仅是多休息一天,而是一种确认,是提醒大家不要忘了台湾曾经的苦难与解放。 节日存在的意义,在于让人记住来时的路。 历史是无法被消灭的真相。 政治人物可以为了利益说出任何话,但历史不会改写。 徐国勇的言论看似挑衅,其实暴露的是民进党在历史认同上的焦虑。 忘记历史就像砍断根系,一棵树失去了根,终究会枯死。 台湾光复节代表的是血脉和归属,不是一个人一句话就能否认。 历史不容交易,记忆不能抹去。 一个民族若连自己的牺牲和荣耀都要否认,就等于把未来拱手送人。 光复节不是一张日历上的标记,而是镌刻在骨子里的印记。 信息来源:海峡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