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9月18日,中国气象报二版刊发《湖北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区域协同、行业联合’的气象保障国家重大战略新模式,构建集约高效、协同创新的气象服务新格局——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在长江经济带这条“经济大动脉”的奔涌浪潮中,湖北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导向,以改革思维破局,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区域协同、行业联合”的气象保障国家重大战略新模式,构建集约高效、协同创新的气象服务新格局。把好改革之舵
《关于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实施意见》《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湖北省委、省政府以“政策灯塔”矩阵为气象保障国家重大战略锚定方向,将气象现代化建设深度嵌入全省发展全局。气象与生态环境、发展改革等部门联合针对气候变化制定行动方案,明确气候变化监测和预报预测预警、农业气候资源利用与粮食安全保障等8项重大工程。
机制创新是破题关键。湖北省政府创建“气象装备共建共享”调研机制,建立跨部门统筹协调平台,实现全省126个气象监测站点数据实时互通。湖北省气象局与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海事局联合制定《长江干线气象高风险航道气象观测站网设计方案》《航道自动气象站选址技术规范(试行)》,科学谋划长江流域气象监测体系。
目前,依托湖北省政务云搭建的气象大数据中枢,已汇集水利、交通运输等12个部门数据,包括水文雨量、河道水情、环境监测、空气质量、航道船舶等实时数据,共享站点达34137个,构建起多维度数据共享融合的智慧气象服务体系,在防汛抗旱调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设施统筹方面,湖北将气象装备共建共享纳入年度重点调研课题,推动建立“省级统筹、流域联动”的监测体系。气象部门联合海事、航道部门完善长江中游航道气象观测网,建设39个浮标站、20个岸基站、3个船舶站及4部X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湖北24个市县多行业共建C波段天气雷达、气象卫星接收系统、毫米波云雷达、风廓线雷达、激光云高仪等12部气象观测设备和59个自动气象站。协同改革之力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湖北联合长江流域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打破地域壁垒,构建起“数据共享+产品抄送+天气联防”的协同保障机制,形成干支流联动责任体系。
在机制创新上,长江支流气象服务河湖长制与航运气象服务联盟联席会议机制双轮驱动,实现了“联动一体化、联防责任化、联商常态化”。湖北气象部门牵头制定的《长江流域气象标准化建设通知》落地见效,《风电场气象服务规范》《通用航空机场气象监测设施建设标准》等中部六省气象区域协同标准立项,推动流域气象灾害预警、生态服务等领域标准互认互用,破解“标准壁垒”难题。
在技术赋能下,流域业务服务共享平台上线运行。该平台集成卫星遥感、雷达监测、地面观测等多源数据,可实时生成流域面雨量预报、中小河流洪水风险预警等产品,实现气象服务的高效集成和多样应用,为长江流域相关省份防灾减灾打出更多提前量。创新改革之策湖北气象部门以“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链为纽带,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攻克核心技术,为产业发展注入创新活力;组建全国暴雨研究中心、水电能源气象联合创新中心,设立开放基金,开展暴雨机理、流域防洪调度等研究;“暴雨东湖论坛”升格为国家级平行论坛,吸引众多国内外气象专家建言献策。
在产业赋能方面,湖北创新构建“+气象”服务体系,探索气象赋能产业发展新模式。建立多项气象监测和预测业务,支撑三峡梯级水库群防洪调度和能源稳定供应,助力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增发电量超300亿度,增加利润超80亿元。风光发电功率预测业务在10多个省份、80余家新能源场站应用,助力新能源场站高效运行、绿色能源产业蓬勃发展。湖北新能源发电装机由1600万千瓦增长到4125万千瓦、风光水清洁能源占比达三分之二。
在民生服务领域,“园区工程气象参数服务”被确定为湖北省优化营商环境改革试点事项,政府购买服务为企业提供免费气象服务,风压、雪荷载等四类108项气象参数为园区规划、建设、运行提供重要支撑,推动气象灾害防御向风险管理、事前预防转变,累计为企业节约资金上亿元。(作者:高迅芝王林祝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