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最新消息: 埃及突然站到台前,称将撕毁与以色列的“和平条约”。 9月17日,据阿

最新消息: 埃及突然站到台前,称将撕毁与以色列的“和平条约”。 9月17日,据阿拉伯防务网站报道,这几天,以色列不断地威胁埃及赶紧把境内的哈马斯交出来,不然就不客气了,埃及已经是忍无可忍了。 此次危机源于埃以和平条约的结构性矛盾。根据1979年《戴维营协议》,埃及需确保西奈半岛非军事化,但以色列长期指责埃及违反这一规定,例如2025年4月以方指控埃及在西奈部署超配额部队并扩建军事设施。埃及则认为,以色列对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直接威胁自身安全——2024年5月国际法院曾裁定以色列应停止对拉法的进攻,但以方未完全执行。这种“安全义务不对等”成为埃方撕毁条约的法律依据。 埃及的经济困境加剧了战略转向的迫切性。作为全球最大小麦进口国,埃及2025-26年度预计进口1300万吨小麦,其中34%依赖俄罗斯和乌克兰。若以色列切断埃以天然气管道(埃及40%电力依赖天然气进口),可能引发能源危机。与此同时,埃及外汇储备虽在2025年4月达481.4亿美元 ,但需支付粮食进口、外债利息等刚性支出,经济脆弱性迫使塞西政府寻求阿拉伯世界的经济支持。 地区格局正经历冷战后最深刻重组。9月15日阿拉伯-伊斯兰紧急峰会上,埃及总统塞西首次将以色列称为“敌人”,这一表态打破了46年的外交禁忌 。沙特、卡塔尔等国虽未直接支持撕毁条约,但峰会公报明确反对以色列强迫加沙民众迁移。这种“温和派阵营的集体转向”,反映出阿拉伯国家对美国安全承诺的失望——美国在埃以冲突中始终偏袒以色列,导致阿拉伯国家加速推进战略自主。 此次危机凸显中东秩序的底层逻辑正在重构。埃以和平条约的破裂,本质是阿拉伯国家从“被动接受美国安排”转向“主动塑造地区规则”的缩影。当以色列的安全诉求与阿拉伯国家的主权尊严发生冲突时,国际法框架(如国际法院裁决)和地区集体行动(如阿拉伯联盟协调)正在成为新的博弈工具。埃及的选择不仅关乎巴以问题,更预示着一个多极化中东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