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湖州日报
“愿执弟子之礼,谨遵师教,团结同事,刻苦钻研,增强本领……”在安吉县上墅乡刘家塘村的“师说馆”里,几张泛黄的“拜师帖”成了各地等地考察团取经时的“焦点”。纸张虽已褪色,但背后故事依然鲜活滚烫。
时间回溯到2004年,彼时的上墅乡迎来干部队伍的“新老更迭期”。乡机关里,30周岁以下的年轻干部占比高达四成,但很大一部分是“出家门、入校门、进机关门”的“三门干部”。他们缺乏基层工作经验,常常陷入“茶壶煮饺子,有货倒不出”的尴尬。
做不了群众工作,基层治理效能如何上去?2004年4月,上墅萌发了“以老带新”工作法,乡党委挑选了4名“老乡镇”,帮带11名年轻干部。有了“老师傅”的手把手指导,年轻干部干中学、学中干,快速融入了角色。这一做法很快得到了认可。2005年4月,安吉总结提炼上墅乡经验,正式推出“导师帮带制”,并在全县乡镇机关推广。
如今,“导师帮带制”已在基层扎根二十载,变的是时代语境、工作方法,不变的是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初心。这套“乡土智慧”让干部们更有干劲、更会做事,也为乡村振兴蹚出了一条实在管用的新路子。
带出了一批干部。在基层流传这样一句话,“一句话能把人说笑,一句话也能把人说跳”,那些沟通的智慧、治理的诀窍,不是照本宣科就能解答的。“导师帮带制”讲求让新人跟着导师跑现场,“说十遍不如带做一遍”,如调解纠纷时看师傅怎么先安抚情绪再讲道理,推动项目时看师傅怎么算清村民的“经济账”。这种“在干中学”的方式,让年轻干部跳过了“空想瞎撞”的阶段。如湖州运用案例分析、布置作业、放手实践、现场教学、情景模拟、复盘提高等“帮带六法”,让“基层小白”快速成长为“多面手”。这种沉浸式教学,把抽象的政策条文转化为可感可学的实操经验,让年轻干部真正接好“地气”。
带强了基层组织。导师的选拔与任用相当严苛,需经常开展考核评议,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将解除帮带关系,而对于指导有方、取得明显帮扶成效的导师,还将给面子、升位子。这些举措不仅帮助年轻干部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提上去,也带动了老干部进一步更新观念、与时俱进,让队伍始终保持先进性。此外,师傅带徒弟还是“你教我本事、我给你启发”的双向成长,这种“互教互学”打破了“老经验不适用”和“新想法落地难”的问题,也让基层队伍始终保持着蓬勃生机。
带动了一片村庄。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大场景里,“导师帮带制”不只是人带人,更成了整合资源的“粘合剂”。浙江多地推行“村庄帮村庄”模式,由经济强村、产业强村的优秀导师与薄弱村结对,输出治理经验和产业资源。比如,杭州淳安的“大下姜”联合体用“导师产业团”孵化26个共富工坊;金华义乌李祖村打造“创客导师营”,让200多名新农人带着手艺进村;湖州德清莫干山的民宿主们在“导师村”牵头下结成共生体,让云海竹涛间的闲置农房变身共富聚宝盆。这种模式让乡村发展从“等靠要”变成了“自己干”,“共富齿轮”的内生动力慢慢激活了。
当然,基层工作千头万绪,从来不是“照着剧本走流程”。田间地头的新问题、群众诉求的新变化、发展任务的新要求,桩桩件件都可能给基层干部带来新挑战。那么,“导师帮带制”如何常带常新?笔者认为要避免几种倾向。
避免“甩手掌柜”倾向。导师帮带不是“挂个名、签个字”就万事大吉,师徒结对只是第一步,关键得帮出真本事、带出好成效。但现实中,也有个别导师喜欢“甩包袱”,任务一丢就当起了“隐形人”,年轻人遇到矛盾纠纷,找不到师傅支招;项目推进卡了壳,也不见师傅来把脉。如何避免“甩手掌柜”倾向?既要抓源头,也要管过程。比如,湖州给导师郑重颁发聘书、举办结对仪式,让帮带从一开始就“分量十足”,市县乡三级党委每年专门听汇报、查进展,还给每位导师和徒弟建立“成长档案”,把每一次指导、每一项成果都记下来,干得好不好,一看便知道。
摒弃“急于求成”倾向。有些导师急于看到成果,一股脑把所有知识、经验像倒豆子似的灌给徒弟,恨不得徒弟三天就学会十八般武艺。年轻干部被压得喘不过气,最后学了个囫囵吞枣,实践起来还是一头雾水。真正的帮带,不是拔苗助长,而应像春雨润物,根据成长节奏循序渐进。比如,湖州紧扣乡村年轻干部职责任务,逐渐形成了布置作业、现场教学、放手实践、情景模拟、解剖麻雀、复盘提高的“帮带六法”,年轻人学一点、用一点,步步扎实。优秀基层干部不是天生的,只有保持耐心,才能让徒弟在真刀真枪中练出真本事。
杜绝“刻舟求剑”倾向。基层工作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公式,经验并非“一招鲜吃遍天”,每个地方的社情民意、发展基础都不一样,如果只是机械照搬“老经验”,难免水土不服。“导师帮带制”的应用,也需因地制宜找到最适合的办法。近些年,各地在实践中出现了很多“新招法”“巧心思”,有些地方推行“青蓝结对・导师帮带”,对任职不满3年的村党组织书记实行“多对一”指导帮带;有些地方建立“双导师”模式,两位导师分工负责,并创新“长短结合”“线下+线上”“脱产+顶岗”的培养方式。
这门关于“帮”与“带”的学问,从群众工作中萌芽、扎根、成长,往后的十年、二十年,也必将如野火般生生不息,照亮更多基层、造福更多群众。
(王晶寿思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