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惊为天书《韬晦术》,尽显杨慎韬光养晦之法

偶得《韬晦术》,惊为天书,查阅作者资料,果然天人,大明杨慎,噫吁嚱,才乎高哉!先看名诗,清初毛宗岗将此诗引用为《三国演义

偶得《韬晦术》,惊为天书,查阅作者资料,果然天人,大明杨慎,噫吁嚱,才乎高哉!先看名诗,清初毛宗岗将此诗引用为《三国演义》开头,可见对杨师之推崇。

《临江仙》—— 明·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杜甫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东坡居士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两位大家作为困境中仍能忘己忧难,心怀国情的代表,杨诗开头两句像是对杜甫与东坡居士的致敬,人生无奈之境中,往往会因不见知己而感慨,但杨师是幸运的,他心头常有杜甫与东坡,英雄所见略同。

“是非成败转头空”一句,颇似《红楼梦》中“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是看破红尘的豁达与通透,是对人生无奈的一针见血。大概人生到了绝境,都会看清看淡,明白人生的虚妄与通经,时间沉默无言,但他们的哲理得到论证。

一首诗歌,道的是超然物外与清风明月,诗人也与杜甫一般,爱用“浊酒”的意象,他拘泥于现实的朝堂黑暗排斥,仍希冀着现实中的泱泱抱负得以踌躇满志,可惜了,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诗人也不例外。

杨慎,字用修,号升庵。明代著名文学家,明代三才子之首,杨廷和之子,正德六年状元。《明史·杨慎传》记载:“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后人辑其著作为《升庵集》。明代政学两界在杨慎《墓铭》中赞颂其人:“先生之生,岷蜀之精;先生之出,朝庙之英。”文拟班扬,学侔游夏”“人言天才,俾列史官,惟忠惟义,远近颂之”,看到蜀中李宗吾先生《厚黑学》,觉得与杨慎《韬晦术》有三分相似,惊叹一声,川中文人,大有诸葛亮“卧龙”之风,深觉蜀地恐有文脉。后世文人们写到杨慎,多用用修、升庵字号,他一生坎坷,与字号的命运似乎毫不相同,追究古代文人的悲剧,逃不开一句得罪权贵,被封建统治思想框住的这些文人臣子,仕途不顺,无非“得罪人”这一项罪名,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屈原“造宪令,为上官大夫谗而间之于王”;苏轼“一贬再贬,永在途中”;岳飞一个“莫须有”罪名就命丧黄泉,黄泉二字,音与“皇权”二字一也。如果决定命运的是一个人,那杨慎的命运就被嘉靖皇帝添了一句败笔,由此也决定了他后半生流放的命运。但流放只是他真正命运的开始,用修二字,是他勤勉修书,在朝堂上用不到的大雅之才,都修在书中,流芳百世,非流放二字可比拟。流放之后,杨慎“同时又访古寻胜,以文会友,博览群书,埋头著述。杨慎居滇三十馀年,往来旧朋,结交新学,授受生徒,寻幽探胜,一时传为盛事。”,“升庵”之号,就是杨慎羽化得道之命格,古今多少冤孽风流之债,大抵一个仙界是装载不住的,所以仙界、人界、冥界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言归正传,此文以传《韬晦术》之道,浅论个人心得。《韬晦术》共八章,有隐晦、处晦、养晦、谋晦、炸晦、避晦、心晦、用晦。作为中国古代历代智谋人士的枕籍秘笈,韬晦术的核心思想是隐藏自己的光芒,避免成为众矢之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历史验证了韬晦术的正确,作为现代人,求生存、谋发迹逐渐成为主流思想,女性经济独立、思想解放越来越重要,而此术,不失为“事以密成”的好法。

一见: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与众同者,人皆视而不见,网络暴力层出不穷,何也?“人拔乎众,祸必及之,此古今不变之理也。”,当别人都是硕士研究生录取,一个本科录取就会掀起学业水平的鄙视之战;当别人都用血泪睁着三瓜俩枣,一个靠直播一天挣三十万的网红,势必会引起财富不均的嫉妒之战;当别人穿着开放、思想保守,一头耀眼的粉色头发、一个浅浅的妆容,都会引起又当又立的舆论之战。”是故德高者愈益偃伏,才俊者尤忌表露,可以藏身远祸也。”,人怕出名猪怕壮,这个浅显的道理,又是多少人用自身血泪死亡论证的真理,信息时代,当大众看得见一切,“隐”就显得格外重要。“上焉者,守之以道。中焉者,守之以礼。下焉者,率性而行。”道为何?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老子主张以“无为”治天下,是大道无为,古之为上者,寥寥无几。孔子重“礼”,这礼管了古代政治社会两千多年而不废,今又有兴起之势,可见世人多为中庸。下者,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率性而为四字,当今社会屡见不鲜,口红李、三只羊、猎狐拍蝇打老虎,丁捷在《追问》中描写“率性而为”之徒,锒铛入狱之后,皆言悔意,他们在任期间,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以各种幌子大肆行贪腐之实,如此等人,皆为下者,他们被名为“富贵”的霜刃一刀刀凌迟而恍然未觉,察时已晚。隐,非为偷,非为藏,是腹有诗书气自华,是粗缯大布裹不住内里乾坤大,是名山之巅有神仙,是龙腾凤鸣世人未见。

二见:音大者无声,谋大者无形阴阳相生,刚柔并济,明暗交替,无事为美,无过为功。快乐的渔夫因一块黄金失去快乐,富翁因守着财富而不快乐。祸福无常,惟人自招,祸由己作,当由己承,嫁祸于人,君子不为也。福无妄至,无妄之福常随有无妄之祸,得福反受祸,拒祸当辞福,福祸之得失尤宜用心焉。人生百年,多见祸,少见福,是好事不留名,坏事传千里;是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更是心有百花勾凤蝶,心有脏污染粪香。福祸如同海上的潮汐,看似无定,实则有因。《周易》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命运的齿轮从不盲目转动,每一次的起伏都暗藏因果。有人因一时贪念,身陷囹圄,将大好前程付之东流;有人以善举为舟,在困境中亦能逢凶化吉;也有人纵横情场,左拥右抱,落得个病痛缠身,腐败溃烂而亡。那些看似偶然的好运和坏运,实则是过往言行种下的种子,长成恶果或者善果,都是自讨结果。处,非为乱,非为镇,是自我心中有一杆秤,时刻悬在心头、悬在身上,压抑淫乱贪恋的心,克制想得想要的手,是祸不及子孙,是行端坐正,是独处时雍雅,是众处时言行守一。

三见:晦虽为一,秉心不同。养晦,不难,“琴书小技,典故经传,善用之则俱为利器。醇酒醉乡,山水烟霞,尤为养晦之炉鼎。”难在养晦的目的不同:“君子养晦,用发其光;小人养晦,冀逞凶顽。”晦,如璞玉藏于深山,似星河隐于夜幕,非湮灭其志,实蓄力而待时。君子养晦,是谦冲自牧的智慧,亦是厚积薄发的沉淀。他们如深潭静水流深,在蛰伏中修炼心性、磨砺锋芒,暂敛光芒非失志,而是以隐忍为墨,饱蘸岁月书写来日华章。待时机成熟,如大鹏乘风而起,光芒自破云翳,惠泽四方。反观小人养晦,不过是伺机而动的奸谋。他们蛰伏非为沉淀,而是暗藏祸心,等待可乘之机。如毒蛇蜷伏草丛,只待猎物松懈,便骤然出击;似阴霾凝聚,妄图遮蔽光明。其养晦之时,心中盘算的皆是一己私欲,一朝得志,便凶顽毕露,搅乱乾坤。同是养晦,君子与小人,一念之差,天壤之别,一为济世安邦的格局,一为祸乱作祟的私心,终究是善恶殊途,泾渭分明。养,非为生,非为发,不是世人为私欲汲汲营营,到头来为他人作嫁衣裳;不是初心不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是心神合一的修行,是患难见真情的可贵,是“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