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消息(记者冯薇薇):2025年9月16日-17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在西安举行。故宫博物院数字与信息部主任苏怡在接受采访时,详细介绍了故宫博物院数字孪生示范应用项目的总体情况、核心亮点及其背后的思考。该项目是2022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重点专项之一,由故宫博物院牵头,联合天津大学、武汉大学、中国联通、高德地图等高校与企业共同研发,旨在构建大型综合性博物馆的数字孪生体系。
故宫博物院数字与信息部主任苏怡接受国际在线采访
苏怡指出,故宫博物院具有“三位一体”的独特属性:既是世界文化遗产,又是拥有超186万件文物的大型博物馆,同时还是年接待量超千万人次的著名旅游景区。这三重身份所带来的管理复杂性和服务压力,是数字孪生技术重点要应对的挑战。她提到,项目从三个层级开展构建:故宫全域的基础覆盖、中轴线的重点呈现,以及如养心殿等高精度典型建筑的数字孪生示范,以期实现系统性协调管理与线上线下服务提升。
故宫博物院数字孪生应用示范成果展
该项目的一大亮点,是实现了时空场景的动态复现。苏怡举例说,公众可在数字平台上实时查看不同天气、不同时辰的故宫景象,如夜幕降临、大雪纷飞,甚至太和殿“千龙吐水”的暴雨场景,都可与真实天气数据同步呈现。此外,系统还可用于精细化运营管理,如监控垃圾桶容量、卫生间使用情况,或监测古建筑内温湿度变化,从而实现快速响应和资源调度,提升游客体验与遗产保护水平。
在推进过程中,团队也面临多重挑战。苏怡坦言,故宫规模宏大、数据类型复杂、系统整合难度高,历史数据标准不一,为数字孪生体的统一集成带来很大困难。此外,高精度三维建模所需成本高、周期长,如何在真实感与效率之间找到平衡,是一大技术挑战。她特别提到,团队正尝试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快速、低成本建模,例如已应用于造办处遗址的数字化工作中,未来有望推广至更多建筑与室内陈设。
在跨界融合方面,苏怡以“谈恋爱”作比喻,强调文化机构与科技企业之间需耐心磨合、深入理解彼此需求,避免技术生硬植入或停留于示范样品,应追求可持续、可推广的合作模式。她尤其呼吁既懂技术又热爱文化的复合型人才加入,“哪怕只是充当两个领域之间的‘翻译’,也能极大推动项目进展”。
面对如何以数字化吸引年轻群体的提问,苏怡强调“与年轻人共创”的重要性。她认为,不能仅把技术当作传统内容的灌输渠道,而应关注年轻人的视角和体验方式,开发符合他们生活方式的文化产品。“只有他们真正喜欢,文化遗产才能‘活’起来。”
苏怡表示,故宫的数字化不是要替代实体参观,而是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弥补无法亲临或深度体验的遗憾,甚至创造超越线下的观赏可能。她期待未来能借助技术发展,将更完整、更流畅的故宫数字体验带给全球观众,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走向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