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评论员陈明华
9月14日,河南平顶山市郏县马湾新村一座仅存十余年的石牌坊轰然倒塌。万幸的是未造成人员伤亡,具体倒塌原因仍在调查中。那么,一座仅有十多年历史的石牌坊之坍塌,其砸地之声,在我听来却是无比的刺耳!
石牌坊倒塌的原因,或许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石牌坊已有十多年历史,长期的风吹日晒、自然侵蚀,可能导致石材老化、结构松动。但为何古代石牌坊能历经风雨数百年却“老当益壮”屹立不倒,而这座石牌坊短短十余年就“夭折”,这不得不让人深思。
若归咎于“自然侵蚀”,显然太过牵强。石材老化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若当初施工时严格遵循建筑标准,建成后定期开展安全排查,何至于这般结果?追问背后,是施工方的偷工减料,还是监管部门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是后期维护的彻底缺位,还是从一开始就把石牌坊当成“一次性政绩道具”?是该石牌坊的设计使用年限就只有十来年?对这些问题,绝不能含含糊糊,不了了之。
近些年,在村镇建设中,石牌坊似乎成了“标配”。不少村口镇口都建起造型美观的石牌坊,这些石牌坊,造价动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多是追求奢华漂亮,至于是否与当地文化底蕴协调,是否契合实际需求,是否与当地财力相适配,往往被抛诸脑后。这些石牌坊,是对公共资源造成巨大浪费,成了个人邀功请赏的工具,是典型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
河南石牌坊坍塌事故无伤亡,不等于责任可豁免。一座石牌坊从立项、招标、施工到验收,每个环节都该有责任人签字背书。如今牌坊倒了,每个环节都应该过筛倒查,即便时过十余年,只要存在失职渎职,就该一查到底、一追到底。不仅要追究施工方的质量责任,更要倒查决策层的责任,让那些为了“面子”罔顾“里子”的干部最终没有“面子”,并付出应有的代价。
石牌坊倒了,是好事也是坏事。坏事是公共资产付诸东流,好事是它砸出了一个“大坑”,里面不仅装着所有失职者的责任,更装着基层政绩工程、面子工程的伪装和漠视民生需求的表现。我们期待,这个“大坑”能给人警醒:石牌坊撑不起乡村的“面子”,只有修好了路、办好了学、解决了村民的急难愁盼,才是真正的“里子”;政绩不是靠形象工程堆出来的,而是靠为民办实事干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