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双枪老太婆“赵洪文国被押赴刑场时拍下的照片,当时赵洪文国已经70岁,组织考虑到她抗战有功,本想留她一命,但是她杀害的200多名烈士的家属极力反对,纷纷控诉她的罪行,因为民愤极大,最后判处了死刑。 赵洪文国1881年出生在辽宁岫岩一个满族家庭,本名洪文国。1898年她嫁给赵玉堂,从此随夫姓。两人从贫困农民起步,通过辛勤劳作积累家产,生活逐渐富裕。她乐于帮助周边穷人,经常提供援助,还出资建造一所简单学校,让当地孩子学习识字。村民们视她为善良之人。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日本军队入侵东北,她的平静日子彻底打破。她目睹日军焚烧村庄、屠杀乡亲。五十多岁的她变卖财产,购买武器弹药,决定对抗日本人。她的儿子赵侗受她激励,前往北平组建东北学生军,后加入邓铁梅义勇军。她自己携带两把手枪,练习射击技巧,能同时使用双手,命中率高,乡亲给她取名双枪老太婆。她带领家人和村民形成小型武装力量,隐藏在山林中,袭击日伪军补给线路,让敌人疲于应对。 1934年日军突击赵家村,烧毁房屋,逮捕她全家。她被关押牢房,遭受严刑拷打,背部被鞭打到皮开肉绽,但她保持沉默。两个月后,她利用看守疏忽,打破锁链,带领数十名乡亲逃脱。随后她辗转抵达北平,支持儿子抗日队伍。 1937年赵侗建立华北国民抗日军,她担任参谋长,提供策略建议。他们的部队解救上千名被俘民众,还击落日军飞机。1938年这支部队编入八路军,赵侗任司令,她负责后方粮食和物资运输,工作繁忙。抗战胜利后赵洪文国选择跟随国民党返回东北,接受蒋介石委任,成为冀热辽边区游击第二路绥靖司令。她召集旧部,建立武装力量,名义上维护秩序,实际开始对抗解放军。 1949年国民党败局已定,她被派往四川什邡,组织游击队,阻挡解放军进入四川。她自称反共总司令,用赶走共军三年免粮的口号,招募当地人加入队伍。在四川山谷中,她的行动转为残暴。她指挥部下破坏活动,不仅攻击解放军粮草运输,还针对支持解放的村庄实施报复。她命令处决200多名烈士家属,焚烧他们的住所,手段极其残酷。有一次她在清晨带队闯入一个小村庄,烈士家属们惊慌躲藏,她下达放火指令,火焰迅速吞没木屋,黑烟直冲天空,村民尖叫声回荡山间。她手持双枪站在村口,督促部下搜查每一个角落,确保无人逃脱。村民们瑟缩在阴影中,眼见家园化为灰烬,只能低头忍受。 1950年2月解放军获得情报,决定消灭她的武装。黎明时分,什邡县三河乡山路雾气弥漫,解放军战士悄然接近营地。枪声突然响起,她的部下在混乱中倒下或逃散,她手臂被子弹擦伤,鲜血染红衣袖,她勉强钻进一间破旧房屋,蜷缩在角落,最终被战士们捕获。审讯过程中,解放军战士列出她的罪行,她坐在木椅上,双手被绑,眼神回避,不发一言。考虑到她抗日功绩,组织最初打算给她机会悔改。消息传出后,被害烈士家属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他们聚集在审判地点外,脸上布满泪痕,高声讲述亲人遇害细节。有人描述自家房屋被火焚烧时的浓烟和热浪,有人回忆亲人被枪杀时倒地的模样,鲜血溅洒地面。人群情绪激动,声音越来越大,形成一股强大压力。她在室内听到这些控诉,身体微微颤抖,但面容保持僵硬。家属们围住入口,挥动手臂表达愤怒,要求严惩。组织面对这种民愤,无法忽视,最终决定判处死刑。 赵洪文国的早期生活显示出她对社区的责任感,从帮助穷人到建学校,这些举动让她在乡亲中获得尊重。但九一八事变改变了这一切,她从普通农妇转为武装抗日者。这种转变源于她亲眼看到的日军暴行,导致她卖掉家产投入抵抗。她的儿子赵侗也参与其中,组建学生军,这反映了家庭整体的抗日决心。她练习双枪射击,成为队伍的核心,多次袭击补给线,削弱敌人力量。1934年的被捕事件考验了她的韧性,她在牢房中忍受拷打,却不泄露信息,最终逃脱并继续抗日。到达北平后,她支持儿子的队伍,担任参谋长,参与解救行动和击落飞机。这些贡献让她在抗日史上留下痕迹。1938年队伍编入八路军后,她转向后勤,确保物资供应,这对前线作战至关重要。 抗战结束后,她的路径转向国民党,这导致了后来冲突。她在东北组建武装,名义绥靖,实际对抗解放军。1949年派往四川后,她组织游击队,用口号吸引当地人,但行动越来越残暴。她下令处决烈士家属,焚烧村庄,这直接引发民愤。这些行为与她抗日时期的形象形成对比,显示出立场转变带来的后果。1950年被捕时,她受伤后躲藏,但很快落网。审讯中,她保持沉默,组织考虑她的抗日功绩,但家属控诉改变了局面。他们详细讲述损失,情绪高涨,推动了死刑判决。这反映了民意在审判中的作用。 1950年7月16日赵洪文国被押往什邡刑场。那天阳光强烈,尘土在风中飞扬,围观人群挤满场地边缘。她被粗绳紧紧捆绑,肩膀被勒出红痕,步伐缓慢,脚镣发出金属碰撞声。她站在行刑位置,身体挺直,目光扫视人群,嘴角微微上翘。枪声响起后,她倒在地面,结束70年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