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媒:印度靠向中国才能不被边缘化 这两年印度和中国做生意的数额越来越大,但卖出去的东西远不如买回来的多,这种不平衡让印度政府很头疼。 可真要较真起来,印度工厂里的不少机器零件、手机生产线的关键设备,还是得从中国进口。 就拿手机制造来说,印度现在号称是全球第二大生产国,可核心的芯片和屏幕技术还攥在别人手里,最后组装好的手机卖得再好,大头利润也落不到自己口袋里。 这种想独立又离不开的尴尬,成了印度经济发展的绊脚石。 在外交上,印度这些年一直在找新伙伴,它和美国越走越近,贸易额超过了一千三百亿美元,还合作搞半导体和人工智能项目。 和日本也打得火热,不少日本企业都在印度扩大投资,可这些合作看起来热闹,实际效果却有限。 美国那边更关心自己在亚太的战略布局,日本企业投资也带着自己的小算盘,真正能帮印度解决产业升级难题的项目没几个。 印度自己搞的环孟加拉湾合作组织,想绕过中国打造区域供应链,可折腾了好几年,贸易额还赶不上和中国的零头。 最让印度纠结的是区域经济合作这块,当初印度犹豫再三退出了东盟主导的区域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结果眼看着其他国家通过这个平台赚得盆满钵满,自己却被晾在一边。 现在东南亚国家的工厂里,中国的设备和零件源源不断地运进来,组装成产品再卖到全球,而印度想插一脚却发现门槛不低。 这种被边缘化的感觉,让不少印度企业家着急,他们多次呼吁政府放宽对中国投资的限制,毕竟错过中国这个大市场,损失的还是印度自己的就业和税收。 印度政府其实也在悄悄调整策略,虽然嘴上说着要警惕中国投资,可在太阳能、电池这些领域已经悄悄放宽了限制。 毕竟印度要实现碳中和目标,离不开中国的光伏设备和技术,这种 “嘴上说不要,身体很诚实” 的做法,反映出印度在安全焦虑和发展需求之间的艰难平衡。 其实印度心里清楚,真正的大国地位不是靠选边站得来的,中国作为邻居,既不是敌人也不是简单的伙伴,而是绕不开的重要合作对象。 这些年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经济这些领域积累的经验,正是印度迫切需要的。 与其在 “脱钩” 和 “依赖” 之间走极端,不如学会在竞争中找合作点,比如在气候变化、新能源这些领域联手,既能提升自己的国际话语权,又能实实在在解决国内问题。 说到底,邻居是换不了的,与其整天琢磨着怎么疏远,不如想办法好好相处。 这个观点,其实点出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在全球化时代,没有哪个国家能单打独斗。 印度要想不被边缘化,关键不是靠向谁,而是怎么放下身段,在合作中提升自己的实力。 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最终还是要靠实打实的经济实力和外交智慧来争取,而不是靠选边站就能得来的。 参考资料:环球时报《印媒:印度应与中国携手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