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李显龙说:我们不是华人国家,只是刚好华人占多数,若是不明白这一点,就不能真正成为

李显龙说:我们不是华人国家,只是刚好华人占多数,若是不明白这一点,就不能真正成为新加坡人! 新加坡的华人人口占比超过70%,走在街头,满耳的华语、满眼的汉字招牌,乍一看跟中国南方的小城没啥两样。但李显龙的表态却提醒大家:别被表象迷惑,新加坡的内核可不是“华人国家”,为啥这么说?还得从新加坡的历史说起。 1965年,新加坡从马来西亚独立出来,成了一个仅有700多平方公里的小岛国,没资源、没纵深,周围还有马来西亚、印尼等邻国虎视眈眈,生存压力可想而知,当时的领导人李光耀(李显龙的父亲)就明白,靠自己是玩不转的,必须找个“大靠山”。 于是,新加坡果断选择“亲英美”,搭上西方世界的快车,英语成了官方语言,法律体系、商业模式都向英美看齐,这么做,不仅是为了融入国际社会,还为了跟邻国划清界限,避免被当成“中国的马前卒”。 这就引出了一个关键问题:新加坡的华人身份,华人虽然是多数,但新加坡从来没想过把自己定义成“华人国家”,因为在东南亚,地缘政治太敏感。 如果新加坡过于强调“华人”标签,邻国可能会疑心它跟中国走得太近,影响区域平衡,更别提,冷战时期,东西方阵营对立,新加坡要想在英美阵营站稳脚跟,就得跟中国保持距离。 说到“去中国化”,就不得不提南洋大学的往事,这可是新加坡历史上的一段伤心事,南洋大学,1955年由华商陈六使等人创办,是东南亚第一所用汉语教学的大学,承载了无数华人的文化梦想,学校不仅教书,还成了海外华人传承中华文化的精神家园。 然而1980年,南洋大学被新加坡政府关闭,理由是“教学质量不达标”和“与国家发展方向不符”,取而代之的是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教学语言全面转向英语。 这事在当时的华人社区掀起了轩然大波,很多人觉得,关闭南洋大学不只是关一所学校,而是切断了新加坡与中华文化的重要纽带,有人甚至直言,这是新加坡政府为了讨好英美、融入西方体系而做出的“断舍离”。 如今,新加坡的大学里,英语是绝对的主角,华语教学几乎绝迹,走在新加坡街头,你可能会听到华语,但课堂上、职场上,英语才是通行证。 这背后,其实是新加坡在国家定位上的深思熟虑,小国无外交,只能靠灵活的策略生存,选择英语、亲近英美,让新加坡在国际上更容易被接受,也避免了被贴上“中国附庸”的标签。 但这也让不少华人感到失落:明明祖先来自中国,文化根基深厚,却好像在自己的国家里成了“少数派”。 李显龙那句“不是华人国家”,听起来有点刺耳,但细想也有他的道理,新加坡的立国理念是“多元种族、多元文化”,华人、马来人、印度人、欧亚混血儿…… 大家得在一个锅里吃饭,任何族群的文化标签都不能盖过“新加坡人”这个整体身份,强调“华人国家”,可能会让其他族群觉得被边缘化,破坏国内的平衡。 但这话也让不少华人心里不是滋味,毕竟,华人在新加坡的历史可不短,从19世纪的移民到如今的精英阶层,华人用汗水和智慧为这个国家打下了江山。 节庆时,红灯笼、舞狮、春节的热闹场景,哪一点不像“华人国家”?可政府偏偏要淡化这个标签,甚至在教育、媒体上刻意推广英语和多元文化,这让一些华人觉得,自己的文化根好像被连根拔起,身份认同变得有点“拧巴”。 网上有句话说得好:“新加坡的华人,像是在家门口流浪。”这话有点夸张,但也道出了部分人的心声,他们既为新加坡的繁荣骄傲,又对文化的渐行渐远感到无奈,而李显龙的表态,像是把这种“拧巴”摆上了台面:你们可以是华人,但首先得是新加坡人。 新加坡的这种“拧巴”,说白了是小国生存的无奈,国土小、资源少,战略纵深几乎为零,新加坡只能靠“左右逢源”来求存,冷战时期,它靠拢英美,融入西方体系;中国崛起后,它又积极跟中国做生意,成了中国在东南亚的重要伙伴。 但与此同时,新加坡从不把自己绑在任何一棵树上,跟中国亲近,但绝不站队;跟美国合作,但也保持距离,但也正因如此,有人调侃新加坡是“墙头草”,谁强就靠谁。 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各位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