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当年提出武汉“封城”举措的李兰娟院士,为国家立下了卓越功勋,可谁都没料到,这位在医学界威望极高的专家,竟是靠着自学中医,才有了后来声名远扬的院士之名! 李兰娟的一生,几乎就是中国公共卫生体系发展的一面镜子,她1947年出生在浙江绍兴的农村,那个年代,医疗条件匮乏,村里人生病,大多靠赤脚医生、草药和土办法。小小年纪的她,经常看着乡亲因为得不到救治而痛苦离世,这些画面深深刻在她心里。 高中毕业后,她主动报名当赤脚医生,背着药箱在田间地头跑,靠自学掌握基本的医学知识。那时的她根本没想到,几十年后会成为中国顶尖的传染病学专家。 凭着不服输的劲头,李兰娟考上了浙江医科大学(现浙江大学医学院)。在大学里,她遇到了自己最感兴趣的方向——传染病学。因为家乡条件差,传染病对百姓威胁极大,她下定决心要在这条路上走下去。毕业后,她扎根临床一线,几乎把自己全部的青春都献给了病房。 1986年,她带领团队率先在国内分离出甲型肝炎病毒,这是中国传染病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突破,让很多肝病患者有了更科学的治疗方向。长期以来,她和同事们不断推动人工肝技术的发展。这个技术本身很复杂,需要把患者血液引出体外进行处理,再回输体内,减少肝脏损害。李兰娟和团队在这方面摸爬滚打多年,最终把技术做成熟,成功救治了大批濒危的病人。 2003年“非典”来袭,全国一片恐慌,李兰娟担任浙江省防治非典专家组组长。那段时间,她几乎每天奔走在医院和防控一线,不停研究病例、制定防控方案。她坚持严格隔离和科学救治,使浙江成为当时全国唯一没有发生二代传染的省份,医务人员零感染,这在全国范围内都极为罕见。 到了2020年,疫情突然爆发,武汉成了全国关注的中心。 那时候情况混乱,病毒传播速度惊人。李兰娟在一次中央专家组会议上,直接提出必须“封城”,用强硬措施切断传播途径。这个建议当时压力很大,因为牵涉到一座千万级人口城市的运转。但她说:“再拖下去,代价会更大。”最终,武汉封城,为全国赢得了宝贵的防控时间。很多人都记得,她在镜头前戴着口罩,神情坚定,那一刻她承担了巨大的责任。 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她不断强调要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她带领团队提出人工肝联合抗病毒、免疫调节和中医药治疗的模式,大幅度降低了重症患者的死亡率。她一再提醒公众,传染病防控是一场持久战,不能有丝毫松懈。 李兰娟不仅是医学上的专家,更是敢于承担的人,她的同事说,她在关键时刻总是直言不讳,不会因为顾虑而隐瞒情况。她知道自己说出来可能会引发争议,但她更清楚,国家需要有人站出来。正因为这种担当,她被很多人称为“国士”。 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她带出了一批又一批年轻医生。她告诉学生,医学是和时间赛跑的事业,每一个决定都关乎生命。她也常说:“传染病防控永远在路上,不能有停下来的时候。” 如今,她已经七十七岁,依旧活跃在科研一线,没有因为年龄而退居幕后,依然关注着疫情变化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李兰娟的故事,让人们看到一个医者的成长轨迹。她见证过农村缺医少药的困境,也经历过国家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她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什么叫医者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