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2025年8月30日,美国突然宣布将在120天后撤销英特尔(大连)、三星(西安)

2025年8月30日,美国突然宣布将在120天后撤销英特尔(大连)、三星(西安)、SK海力士(无锡)的VEU授权,简单来说就是这三家半导体公司想购买美国芯片生产设备在我国生产芯片,需要跟美国进行申请。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老美又开始拉筹码了。   美国这波操作,其实是对华半导体技术封锁的老套路延续。从2022年出台《芯片与科学法案》开始,美国就一门心思想搭起“小院高墙”式的技术壁垒。   VEU授权原本是给部分外国企业开的“特殊通道”,现在说撤就撤,摆明了是想把所有外国半导体厂商在华的生产活动都攥在手里审查。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美国这步棋藏着三重心思。   第一重心思是卡中国存储芯片的脖子。要知道三星西安工厂占着全球15%的NAND闪存产能,SK海力士无锡工厂更是贡献了全球10%的DRAM产能,这两家企业本来计划2025到2026年砸超百亿美元升级产线。美国一限制设备进口,等于直接给中国存储芯片的技术追赶踩了刹车,就是想拖着不让咱们追上来。   第二重考量是逼韩国企业“选边站队”。虽说三星和SK海力士反复强调“在华业务是独立的”,但美国早就拿关税当大棒压着韩国政府。   今年4月,韩国就被迫把半导体产业扶持资金从26万亿韩元加到33万亿韩元,其中5000亿韩元专门用来搞中国供应链的替代方案。现在VEU授权没了,韩国企业恐怕只能乖乖把部分产能搬到美国本土去。   第三重目的就是给中美谈判加筹码。眼下美国正想逼着中国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这些领域让步,而半导体就是它手里最硬的“王牌”。就像特朗普政府官员说的那样:“我们要让中国明白,技术封锁的钥匙始终握在美国手里。”   美国这边刚出牌,中国立刻亮出了反制的底牌。9月13日,商务部宣布对原产于美国的通用接口芯片、栅极驱动芯片发起反倾销调查,同时就美国对华集成电路领域的措施启动反歧视调查。   这两类芯片在汽车电子、工业控制领域用得特别多,2022到2024年美国产品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从35.4%涨到44.98%,价格却跌了51.77%,这明显就是典型的“倾销”操作。   产业层面,中芯国际这些本土企业也在加速推进国产设备替代。2025年二季度,中芯国际的国产设备使用率从15%提到了30%,北方华创的12英寸刻蚀机、中微公司的5nm刻蚀设备都已经进了量产线。   更关键的是,中芯国际靠算法优化把老旧DUV光刻机的精度提高了40%,硬是撑着实现了7nm工艺量产,还计划在2025年底试生产5nm芯片。这种“以时间换空间”的打法,正在一点点打破美国的技术封锁。   美国这政策对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的冲击已经显出来了。消息公布当天,三星和SK海力士的股价就跌了4.2%和5.7%,它们在华工厂的设备维护和技术升级计划全被搁置。更深远的影响是,全球半导体的产能布局正在被重新打乱。   一方面,韩国企业在加速往美国转移产能。三星得州晶圆厂的二期工程提前到2026年投产,SK海力士俄勒冈州工厂打算把DRAM产能增加30%。这种“近岸外包”虽然合了美国的意,但芯片制造成本直接涨了15%到20%。   另一方面,中国本土供应链反倒迎来了发展机会。2025年上半年,北方华创、中微公司这些设备厂商的订单同比增长超100%,安集科技的CMP抛光液还进了台积电南京厂的供应链。国家大基金三期3440亿元资金已经到位,重点就是支持中芯国际这些企业实现70%关键设备国产化。   这场半导体战争的结局还没定数,但美国已经遇到了超出预期的执行难题。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总共就150名员工,要处理3000万笔年度出口交易,现在新增的逐笔审批让数千份申请堆在那儿,企业都抱怨“合规成本涨得太离谱”。   更讽刺的是,美国芯片企业正尝到“技术反噬”的苦果——英伟达、AMD这些公司因为出口限制丢了中国AI芯片市场,2025年二季度在华营收同比跌了28%。   对中国来说,挑战和机遇是绑在一起的。虽然5nm工艺的良率只有台积电的1/3,但中芯国际靠“成熟制程养先进制程”的策略,28nm及以上工艺贡献了70%的营收,还在车规芯片领域拿到了18%的全球市占率。   更重要的是,华为麒麟9020芯片用上了全自主的“泰山架构”,这标志着中国在芯片设计领域的突破。这种“设计-制造-封装”全链路自主化的路子,正在搭起一套新的产业生态。   现在全球半导体产业正站在十字路口。美国想靠行政手段重塑产业链,但市场规律的力量没那么好对抗。就像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说的:“半导体是全球性产业,任何政治干预都将付出代价。”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最终考验的是各国的战略定力和创新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