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底决裂?乌克兰武装部队前任总司令扎卢日内称,如果乌克兰再不停火,一直维持现在的防御策略和资源动员模式的话,俄乌战争可能要持续到2034年。 扎卢日内的判断绝非危言耸听,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就透着消耗战的底色,就像巴赫穆特那片被反复犁耕的战场,2022年9月到2023年5月的拉锯里,每平方公里土地都倾泻过3000发炮弹,双方士兵在废墟里展开巷战,今天你占个地下室,明天我夺个楼梯间,这种绞肉机式的打法根本快不起来。 现在俄军每天发射的炮弹量还是乌军的5倍,而他们的军工产能更是达到西方总和的3倍,乌克兰虽然靠着国际援助勉强维持,但炮弹就像永远填不满的窟窿,西方盟友的军工厂就算24小时连轴转,也赶不上战场的消耗速度。 这种火力差距下,乌克兰想突破俄军防线难如登天,而俄罗斯要彻底打垮乌克兰的抵抗也没那么容易,战线就这么僵在那里,成了谁也啃不动的硬骨头。 再看双方的资源动员,乌克兰虽然2024年GDP居然还增长了3.2%,但这背后是660亿美元的国际预算援助在撑着,欧盟承诺的2024到2027年500亿欧元援助听着不少,可分摊到每年也就一百多亿,比起战争的烧钱速度只是杯水车薪。 他们推出3%利率的抵押贷款计划吸引民众回国,半年也就帮6000个家庭拿到2.3亿美元贷款,这点力度想填补劳动力缺口简直是螳臂当车。 泽连斯基说阵亡3.1万士兵,可西方估算的伤亡数字要高得多,前线兵员补充早就捉襟见肘,好几次动员都引发了民间不满。 俄罗斯那边倒是另一番景象,16500项制裁下GDP照样增长3.2%,靠的就是能源和农业的硬底气,普京一声令下让“不友好国家”用卢布买天然气,硬是把贬值50%的卢布拉成2022年全球最坚挺货币之一。 他们1.4亿人口基数摆着,54%的高等教育普及率意味着军工人才不缺,虽然总兵力150万比北约320万少,但集中在乌克兰战场的力量足够维持战线,这种经济和人口的韧性让俄罗斯有资本打持久战。 外部援助的不确定性更是给战争拖长埋下伏笔,美国国内政治博弈已经让对乌援助几次卡壳,F-16战机承诺了大半年才迟迟交付几架,这种拖沓让乌克兰的反攻计划屡屡受挫。 欧盟虽然嘴上喊得凶,但实际到账的援助总是打折扣,成员国之间还经常为分摊比例吵得不可开交。 反观俄罗斯,虽然被排除在Swift系统之外,却靠着和亚洲、非洲国家的贸易合作打开了新市场,非资源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90%,经济结构比想象中健康得多。 更关键的是双方的战略目标都在不断调整,乌克兰从最初想收复全部领土,到现在只求守住关键城市,俄罗斯也从全面进攻转向巩固乌东和南部控制区,这种目标的收缩让谈判失去了紧迫性,反而陷入“打打停停、边打边谈”的循环。 基辅的咖啡厅里坐满了顾客,莫斯科的地铁照样穿梭不息,战争好像成了生活的背景板,这种“冻结冲突”的状态最容易拖成持久战,就像当年的两伊战争,谁也没占到绝对优势,就这么耗了八年。 扎卢日内作为前总司令,太清楚乌军防御策略的短板了,现在全靠外援撑着的防御体系,一旦西方援助出现波动,整条战线都可能出问题。 而俄罗斯那边,军工产能还在持续爬坡,别尔哥罗德虽然挨炸,但莫斯科的社会秩序稳如泰山,民众支持率一直居高不下。 双方就像两个疲惫的拳击手,都已经筋疲力尽,却谁也不肯先放下拳头,因为谁先松劲谁就可能输掉整场比赛。这种情况下,战争很可能变成一场以十年为单位的消耗竞赛,比拼的不是谁能速胜,而是谁能坚持更久。 乌克兰的资源动员已经快到极限,俄罗斯虽然压力不小但家底更厚,再加上外部势力的角力从来没停过,这场战争想在短期内结束几乎不可能,扎卢日内说的2034年,或许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基于现实的冷静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