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豫视频记者韩懿亭
“以为无糖就是健康,没想到喝出一身病!”67岁的陈婆婆懊悔地说。这位长期宅家不运动的老人,因日均饮用超3瓶“无糖饮料”替代白开水,最终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酮症,不得不住院治疗。
陈婆婆属超重人群,日常是个“宅女”。每天清晨起就窝在沙发刷抖音,午后至深夜专注网上搓麻,除了吃饭、上厕所,几乎不离开座位。两个月前,儿子为让她“健康解渴”,囤了大批无糖可乐和0卡O糖电解质饮料,陈婆婆便彻底用它们替代白开水,渴了就拧开喝。
起初她只是双眼视物模糊、体重莫名下降,随后又添了腹痛、腹泻、没胃口、浑身乏力的症状。在医院就诊查出血糖异常后,经一周基础治疗,血糖指标没降,反出现尿频、尿急、心悸等症状……
这则近期登上热搜的新闻,引发了不少老年人的关注。许多人开始疑惑:“无糖”不是更健康吗?为何反而喝出了毛病?
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老年人开始追求低糖、无糖饮食。然而,在这股健康风潮的背后,却隐藏着不少认知误区和健康陷阱。记者采访多位营养科医生和专家发现,像陈婆婆这样陷入“无糖”误区的老年人并不在少数。
“无糖”并非无罪,认知误区是祸首
“我妈妈也是,以为无糖食品就可以随便吃,结果血糖不降反升。”家住金水区的赵女士向记者反映,其母亲患有高血糖症,近年来热衷于购买各种无糖饼干、无糖蛋糕,甚至无糖糖果,结果在一次体检中发现血糖水平较之前反而更高。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无糖”并非完全无糖。
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的规定,“0糖”是指每100克的固体食物或者每100毫升的液体食物中,糖含量小于等于0.5克,就可以在标签上标识“0糖”或无糖。这意味着所谓的“无糖”产品可能仍含有少量糖分,如果大量摄入,总糖分摄入量依然不可小觑。
更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无糖食品为了保持口感,往往会使用甜味剂(如阿斯巴甜、安赛蜜、蔗糖素等)替代蔗糖。虽然这些添加剂的热量较低,但它们可能对人体代谢产生其他影响。
“甜味剂会让人感觉‘吃了甜食’,但身体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糖分能量,反而可能增强对甜食的渴望,导致摄入其他高热量食物。”营养师李先生告诉记者。
此外,长期饮用无糖饮料可能影响肠道菌群平衡,进而干扰能量代谢和糖脂代谢。这对于胰岛素敏感性本就下降的老年人来说,尤为不利。
老年人的“无糖陷阱”
无糖陷阱并不局限于饮料。记者走访多家超市发现,市面上针对老年人的“无糖食品”琳琅满目,包括无糖沙琪玛、无糖月饼、无糖芝麻糊等。这些产品通常在外包装上用醒目字体标注“无蔗糖”或“无添加糖”,吸引健康意识较强的老年消费者。
然而,仔细查看配料表会发现,虽然这些产品未添加蔗糖,但可能含有果葡糖浆、麦芽糖浆等其他形式的糖源。有些产品为了补偿口感,甚至增加了脂肪含量,导致热量反而更高。
“很多老年人认为吃无糖食品就不会升血糖,于是放松警惕,摄入量反而增加。”营养师李先生告诉记者,这种“心理补偿效应”是老年糖尿病患者管理中非常常见的现象。
另一方面,老年人由于味觉退化,往往更喜欢口味浓郁、香甜的食物。一些“无糖”食品为了迎合这一需求,可能添加了大量油脂、淀粉或其他增味剂,这些成分在体内最终仍会转化为葡萄糖。
“无糖食品不等于无热量食品,更不等于降糖食品。”营养师李先生强调,“如果老年人尤其是糖尿病患者不加限制地摄入,依旧会导致血糖升高。”
如何真正健康控糖?专家给出建议
面对“无糖”市场的喧嚣,老年人该如何自保?专家给出了三点建议:
第一,回归天然饮食。多摄入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优质蛋白,减少加工食品的摄入。水果并非“洪水猛兽”,适量食用低糖水果(如苹果、柚子、草莓)不仅不会升糖,反而有助于补充维生素和膳食纤维。
第二,学会看标签。不要被“无糖”“低糖”字样迷惑,仔细查看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尤其是“糖”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若配料表中出现“果葡糖浆”“麦芽糊精”“浓缩果汁”等成分,即使标注“无糖”,也应谨慎选择。
第三,定期监测血糖。老年人应每年进行糖耐量检查,尤其是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高血压等高危人群。早发现、早干预,远比“无糖”食品更有效。
经一周治疗,陈婆婆的症状得到控制。她的经历是一个警示:在追求健康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对于老年人来说,科学认知、均衡饮食和整体健康生活方式,远比盲目追求“无糖”标签更重要。只有避开这些“无糖陷阱”,才能真正享受健康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