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太监安德海被杀后,慈禧本来很是愤怒,可在得知安德海死后被扒掉裤子,当街展示,笑着说:“这个事,办得好!” 大太监安德海被杀后,慈禧本来很是愤怒。这位深得她宠信的内侍,在南下苏杭采办龙袍的途中,竟被山东巡抚丁宝桢不由分说地拿获,未经请旨便就地正法,简直是在打太后的脸。慈禧初闻噩耗时,气得摔碎了手中的珐琅茶盏,厉声质问:"丁宝桢好大的胆子!谁给他的狗胆?"养心殿内侍立的宫女太监个个屏息凝神,连大气都不敢出。 然而几天后,当心腹太监战战兢地禀报详细情形时,却出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折。那个小太监伏在地上,声音发颤地说,安德海的尸首被扒去裤子,暴露着下身当街示众三日,济南城的老百姓都挤着看热闹,指指点点议论纷纷。就在这时,慈禧原本阴沉的脸色忽然舒展开来,她先是微微一怔,随后竟笑出声来:"这个丁宝桢,事情办得漂亮!" 这笑声让在场众人都摸不着头脑。其实慈禧心里跟明镜似的——安德海这些年在宫里权势熏天,朝野上下早有不少关于他的风言风语。最要命的就是那个传闻,说安德海根本是个"假太监",凭借太后的宠幸在宫里肆无忌惮。如今丁宝桢这一手,当众验明正身,岂不是正好堵住了那些悠悠之口? 慈禧抿了一口新沏的茉莉香片,眼前仿佛浮现出济南街头的情景:安德海的尸身被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围观的百姓指指点点,那些关于"假太监"的谣言不攻自破。这一招既保全了皇室颜面,又给太后留足了台阶下。她不禁在心里暗赞丁宝桢的老谋深算:这个汉臣不愧是咸丰年的老进士,太懂得如何体面地收拾局面了。 更深一层想,慈禧意识到这是丁宝桢在向她传递一个微妙的信号。山东巡抚表面上处置的是安德海,实则是在帮太后解围。若是当真追究起来,那些关于安德海采办途中强索贿赂、僭用龙凤旗帜的罪状,哪一条都够砍头的。更何况要是真坐实了"假太监"的传闻,岂不是要让人质疑太后清誉? 慈禧摩挲着翡翠念珠,心里明镜似的。这些年安德海确实愈发张狂,沿途招摇收贿,携带女乐,甚至敢用"钦差大臣"的名号。朝中以恭亲王为首的诸大臣早就上折子参劾,这次被丁宝桢抓住把柄,也是他自作自受。太后若再维护,反倒落人话柄。 想到这一层,慈禧当即传谕军机处:"太监私出京门,本干例禁。丁宝桢秉公执法,甚合体制。"这道谕旨明面上是肯定丁宝桢,暗地里却是在保全自己的颜面。她顺势又下了一道严旨:"嗣后太监如有私自出京者,无论官职大小,一律就地正法。" 这场风波就这样被慈禧巧妙地化解了。她不仅没有追究丁宝桢,反而赏赐黄马褂以示恩宠。安德海的人头落地,反倒成了慈禧彰显"公正严明"的契机。至于那些市井间关于假太监的传闻,既然已经当众验明正身,自然也就不攻自破了。 慈禧站在雕花窗前,望着紫禁城层层叠叠的金瓦红墙,嘴角浮现出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在这深宫之中,有时候舍弃一枚棋子,反而能赢下整盘棋。安德海到死都不会明白,他不过是太后用来平衡朝局的一枚棋子而已。而丁宝桢这般老练的臣子,恰恰最懂得如何配合太后下好这盘棋。 从此之后,清宫对太监的管束愈发严格。慈禧通过这件事,既震慑了日渐猖獗的宦官势力,又向朝臣展示了她"大公无私"的一面。而那个曾经权倾一时的大太监,最终只落得个暴尸街头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