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河洛时空共鸣录丨从熹平石经到城市书房,河洛书香越千年

熹平石经残石示意图。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张丛博摄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张玥颖

你可曾想过,千年前东汉时期的“官方阅读平台”,早早就引领了读书的新潮流:官方儒家经本刊刻于碑石之上,四方学子通过临摹誊写或纸张拓印,就能开启阅读之旅。

这个“官方阅读平台”,就是著名的熹平石经。接下来,让我们共同走进熹平石经——一个关于文明如何穿越时空、不断传承的故事。

刻在石头上的书本,吸引读书人争相赴洛阳

在汉魏洛阳故城遗址西侧,今年7月份正式开馆的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与千年古刹白马寺相望,展示着千年前波澜壮阔的汉魏盛景。

博物馆第二展厅的展柜内,静静躺着一排看似不起眼的残缺石块。这些石块表面刻着隶书文字,虽历经千年风霜,但笔画依然清晰可辨,这就是出土于汉魏洛阳故城太学遗址的熹平石经残石。

泱泱太学,教育之源。文明的传承离不开教育,太学就是当时全国最高教育机构。

东汉灵帝熹平年间,由蔡邕等人主持,历时九年,终将儒家经典刊刻于46通石碑之上,并立于洛阳太学门前,故称熹平石经。

石经刻成,引发巨大轰动。学子们奉石经为官定标准,纷纷校对手中经书。《后汉书》记载:“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两(辆),填塞街陌。”读书人从四面八方赶来,摹拓研读,堵塞了洛阳城的街道。

作为中国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熹平石经统一了经典文字,规范了学术传承,开了以刻石公布官方标准经文的先河,后世历代均效仿这一做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承方式。

时光流转,朝代更迭,洛阳城几经兴衰,但文化的根脉始终未断。北魏时期,洛阳再次刻立石经;唐代,洛阳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考点;宋代洛阳书院林立,理学家程颢、程颐在此讲学……书香一直在这片土地上弥漫。

城市书房、数字阅读让书香触手可及

这份书香穿越千年,如今悄然融入现代都市的肌理。城市书房遍布洛阳城,“河洛书苑”就是“全民阅读,书香洛阳”的典例。

公园、街头、湖边……出门不需要走多远,就能在大街小巷找到一处名为“河洛书苑”的城市书房。在这里,你能体验到24小时不打烊的免费阅读服务,不必“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不必在“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中奔赴,知识从士大夫的专享变为人人触手可及的灯火。

窗外车水马龙、窗内书香弥漫,这份独特的风景,打造了洛阳满城书香的城市气质。这里,既是市民的阅读空间,又是书香河南公共文化平台的实体节点。

近年来,河南打造的书香河南公共文化平台恰如互联网时代的熹平石经,以数字化的形式承载着文明传承的使命。平台汇聚了近10万册电子图书、2000种期刊和6300余集音频资源,市民通过手机就能免费获取。

熹平石经立碑时,蔡邕不会想到,千年后在同样的土地上,人人皆可“云端阅读”。但他一定会感到欣慰,无论阅读形式如何变化,人类对知识的渴望从未改变,对文明的追求始终如一。或许这正是中华文明传承的独特智慧:既拥抱新器,亦珍视古物;既乐于乘风破浪,更懂得溯流寻源。

从熹平石经到城市书房、数字阅读,变的是载体:从石碑到纸书,再到电子屏幕;不变的是价值:知识的传播,文化的传承,思想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