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妹妍
汽车起火,韶关干部钟威两次冲入火海,救出昏迷的驾驶员;隧道被淹,东莞8名热心街坊下水“接力”,拉出被困司机;山洪突发,肇庆退役军人罗振华父子逆流而上,救起被卷入洪水的男子……他们不是电影里自带光环的超级英雄,却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广东人,好样的!
“好样的”的广东人,从来不是少数的“孤勇者”。数据显示,党的二十大以来,广东共依法依规确认见义勇为行为2000余例,约占全国7%;见义勇为人员3500余人,约占全国9%;其中因见义勇为牺牲人员41人、致伤致残人员39人。全省各地见义勇为人员积极涌现、层出不穷,让人们记住了一簇簇闪亮的“凡人微光”。
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力量,让广东人总能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义无反顾?答案,就藏在广东做的三件实事里。
一是制度撑腰,让英雄得以“破土而出”。善举如幼苗,需要制度的阳光雨露方能茁壮。近年来,广东省委政法委牵头统筹,推动21个地级以上市全部成立见义勇为基金会、全部成立见义勇为评定委员会,全省122个县(市、区)全部成立见义勇为评定委员会,有效构建起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工作链条。广东还先后出台《广东省见义勇为评定委员会关于见义勇为的确认办法》《广东省见义勇为基金会抚恤、慰问、奖励金发放办法》《广东省见义勇为专项奖励资金管理办法》等,明确申报、评定、表彰、奖励、慰问等环节,对见义勇为行为及时进行调查确认,第一时间发现平民英雄、捕捉“凡人微光”。这套“找英雄”的机制,确保每一份善举都能被及时看见、被郑重认可,激励更多人在危急时刻勇敢迈出关键的一步。
二是宣传造势,让英雄事迹“声名远扬”。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广东从不吝啬对英雄的礼赞:2023年,首次在省级层面召开见义勇为表彰大会,首次以省委、省政府部门名义对全省见义勇为英雄模范进行表彰;2024年,隆重举办首届讴歌见义勇为英雄盛典,在全社会营造崇尚英雄、争当英雄的浓厚氛围;市县两级共同筹划开展户外慰问和现场宣讲活动,谋划建设主题公园,推动见义勇为事迹进单位、进企业、进高校、进社区;开通见义勇为官方网站,设立广东省见义勇为微信公众号和“粤义粤勇”抖音号……官方带头“追星”,让英雄不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身边可感可知的榜样。崇德向善的徐徐清风就这么吹遍南粤大地每一个角落,吹进每一个人的心里。
三是实惠保障,让英雄真正“安心无忧”。见义勇为事业是一项系统工程。让英雄“流血流汗不流泪”,是广东的承诺。这份承诺,藏在真金白银的投入里:2021年至今,省见义勇为基金会共发放慰问、奖励金额约2366万元。这份承诺,也藏在细致入微的政策里:近年来,省市县三级人民政府设立专项资金,为见义勇为牺牲和重伤人员发放一次性抚恤奖金;多部门出台优抚政策,在教育、入户、就业、住房、医疗等方面对见义勇为人员及其家庭加大帮扶力度;各类企业踊跃出资助力,主动为见义勇为人员排忧解难;省及各级见义勇为基金会,做细做实奖励慰问工作……一系列真招实招,切实消除了见义勇为者的后顾之忧,推动形成崇尚、支持、敢于见义勇为的良好社会风尚。
这三件实在事的背后,是一套温暖而清晰的逻辑:当善行义举都能被及时看见、被由衷褒奖、被坚实保障,便能点燃更多人心中那份向善的勇气,激励他们在关键时刻选择挺身而出。广东人好样的,不是因为他们天生比别人更勇敢,而是因为在广东,每一份善意都不会被遗忘,每一个挺身而出的平凡人,都能被稳稳托住。
此刻,当我们再望向南粤大地,那些在火海中奔跑的身影、在洪水中托举的力量、在危难中伸出的双手,如点点星光汇聚成璀璨星河。这样的广东人,当然是“好样的”;这样的广东,也总会涌现出更多“好样的”广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