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南湖晚报
N陆炳祥
“晓云一带舞衣轻,脱体风流最惜卿。莫道故人心不见,半帘春色露倾城。”这首关于桐乡濮院妆楼的诗句,是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宋濂所作的《濮川八景诗》中的一首。
妆楼,传说是当年西施在幽湖(今濮院)隐居时住过的小楼。
春秋末期,越王勾践在文种、范蠡等人的辅助下,完成了雪耻复国大业。几年的太平盛世,勾践渐渐骄傲起来,把以前的“卧薪尝胆”“忍辱负重”抛向脑后,就连他的左右手文种、范蠡大夫的忠言也听不进去了。
范蠡找来西施商量,西施这几年从越国到吴国,又从吴国到越国,在宫里住了好多年,看透了皇帝的昏庸腐朽,果断地对范蠡说,伴君如伴虎,走为上计。于是范蠡向勾践提出了自己隐退的想法。
勾践极力挽留,并威胁说,如果坚持要走的话,就会杀掉范蠡及其妻子。但范蠡没有动摇,还是悄然走了。
为了躲避勾践的眼目,范蠡夫妇不敢在一个地方久住,乘着一条小船在太湖一带漂泊,过着流浪生活。这样的生活是范蠡夫妇所不甘的,于是西施出了个主意,她想起了入吴宫前途经幽湖学吴语的事来,便对范蠡说:“幽湖原本是吴、越交界之地,物产丰富,民风淳朴,是个好去处。”夫妇俩沿着小河到了幽湖后,搭了间草屋住了下来。他们学会了农桑耕种和经商之道,还在小河边建了一幢两层小楼,楼上住人,西施每日在这里梳妆打扮,楼下开了一爿绸庄,做起生意来。范蠡设计图案,西施织锦刺绣。绸庄生意兴隆,财源滚滚。
好景不长,范蠡夫妇隐居的消息被勾践的探子获悉。当衙役奉旨前来缉拿他俩时,范蠡早已带着西施远遁他乡。
当地的百姓为了纪念他们,就把他们居住的小楼取名为妆楼,旁边的小桥也取名为妆桥。随着岁月流逝,妆楼已毁坏。到了元代皇庆年间,濮院富绅濮允中请来能工巧匠,在妆桥边复建了妆楼。于是就有了后来寓居濮院读书治学的宋濂的赋诗。
宋濂的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妆楼的晨曦之美,借“脱体风流”暗喻西施的绝世风姿,末句则巧妙呼应传说中西施与妆楼的渊源,将历史典故与自然景致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