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光大、南京、华夏等银行股掀起增持热潮!源于银行业基本面的稳健支撑

银行股掀起密集增持热潮。据不完全统计,9月以来,包括光大银行、南京银行、华夏银行、苏州银行等多家上市银行披露增持进展,增持主体覆盖大股东、核心管理层及业务骨干。

此番增持潮背后,是银行业基本面的稳健支撑。2025年上半年,A股42家上市银行合计实现营业收入2.92万亿元、归母净利润约1.1万亿元,超六成银行实现“双增”。业绩稳健增长的同时,上市银行在分红机制上的创新与升级,进一步强化了自身的投资价值。

“真金白银”增持,银行增资潮再起

今年以来,银行获股东高管增持的消息频频传来。

9月11日,光大银行发布公告,该行于2025年4月8日披露了《关于控股股东增持股份计划的公告》。在符合一定市场条件下,中国光大集团股份公司拟自2025年4月8日起12个月内,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系统以集中竞价等合法合规方式增持该行A股股份,累计增持总金额不少于0.5亿元(含本数),不超过1亿元(含本数)。截至本公告披露日,光大集团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系统以集中竞价方式增持光大银行A股股份1397万股,占该行总股本的0.02%,增持金额5166.10万元。

同日,南京银行发布公告称,该行于近日收到大股东南京紫金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增持该行股份的告知函。紫金集团的控股子公司紫金信托有限责任公司于7月18日至9月10日期间,以自有资金通过上交所交易系统,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增持该行股份5677.98万股,占该行总股本的0.46%。此次增持后,紫金集团及其控股子公司紫金信托合计持股比例由12.56%增加至13.02%,触及1%整数倍,同时,本次增持不触发要约收购。这也是“南银转债”成功转股导致持股稀释后,紫金集团及其控股子公司对该行持股比例重回13%以上。

9月10日,华夏银行官网发布公告,宣布该行部分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等自愿增持股份计划实施完毕,此次增持行为较原计划提前一个月便实施完毕。华夏银行此前公告称,自2025年4月11日起6个月内,该行董监高等人员将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集中竞价交易方式,以自有资金自愿增持该行股份不低于人民币3000万元。据悉,截至9月9日,增持主体已累计增持华夏银行股份422.93万股,累计增持金额3190.2万元,为此次增持股份计划金额下限的106.34%。

9月7日,苏州银行发布公告称,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和对公司长期投资价值的认可,该行董事长、监事会主席、行长等12位高管人员计划自9月8日至12月31日间以自有资金自愿增持公司A股股份不少于420万元。公告显示,去年11月末,该行多位高管刚刚完成464.03万元人民币增持。

青岛银行则于9月2日晚间发布公告称,基于对该行股票长期投资价值的认可、支持该行长期发展,该行股东青岛国信产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计划通过二级市场交易的方式实施增持,拟增持股份数量不少于2.33亿股,且不超过2.91亿股,增持后该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的合计持股比例将达19%至19.99%。

对于增持银行股的原因,多家银行在公告中披露,核心逻辑是股东、管理层基于对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和对长期投资价值的认可。产业经济资深研究人士王剑辉指出,从行业基本面来看,当前银行业整体经营稳健,资产质量持续改善,净息差逐步企稳,叠加宏观经济回升向好带来的业务增长机遇,股东与高管“真金白银”的投入既是对银行内在价值的肯定,也向市场释放了积极信号,有助于稳定投资者预期,进一步增强市场对银行业发展的信心。

在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看来,大股东增持银行股份主要有两层因素:一层是市场因素,助力银行扩大业务规模;另一层则是监管因素,股东增资是银行补充资本的重要途径,能够进一步增强资本实力。

筑牢长期配置基础

增持潮的背后,是银行股估值与业绩的双重改善。事实上,此前较长一段时间内,受宏观经济调整、利率市场化推进等因素影响,银行股整体估值曾持续处于历史低位,市净率、市盈率等核心指标常年低于市场平均水平,形成明显的“估值洼地”。

而进入2025年,这一情况正在发生改变,估值修复与业绩增长形成共振,共同推动银行股走出行情。2025年上半年,A股42家上市银行交出了一份稳健的“成绩单”,合计实现营业收入2.92万亿元,归母净利润约1.1万亿元,其中26家银行实现营业收入与归母净利润“双增”,占比超六成。

业绩稳健增长的同时,上市银行在分红机制上的创新与升级,进一步强化了自身的投资价值。2025年上半年,多家银行密集公布中期分红计划,工商银行以503.96亿元分红总额领跑,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邮储银行、交通银行也均派发中期“红包”,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平安银行等股份制银行以及宁波银行、上海银行、长沙银行等区域性银行也敲定了中期派息方案,中期分红阵营不断扩容。

在分析人士看来,2024年新“国九条”提出推动上市公司多次分红进一步强化了价值投资理念,推动银行股估值修复;此外,险资、社保等长线资金频繁举牌银行股,进一步巩固了银行股的配置价值。

据Wind数据,从整体趋势来看,银行股在2025年表现出一定的成长性和分红优势,尤其是在低利率环境下,高股息率使其具备配置价值,农业银行、浦发银行、青岛银行、西安银行股价2025年以来涨幅均超20%。不过受市场风格切换、部分资金采取“分红即走”策略等因素的影响,从7月10日左右的高点开始,银行板块整体呈现“倒V”型走势,部分银行股价出现回调。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分析认为,综合全年来看,上市银行营业收入与净利润预计将延续“逐季改善”的温和修复态势,结构性分化特征更为凸显:国有大行依托规模优势与政策红利保持稳健增长,部分优质区域城商行有望延续高景气表现。

从更长远的视角审视,当前银行股的估值修复并非短期行情,而是与银行业经营模式的深层转型紧密相关。薛洪言进一步表示,从长期视角看,我国银行业正处于经营模式的关键转型期——正由以往以规模驱动和顺周期扩张为特征的传统路径,逐步转向更注重质量、具备弱周期韧性特征的精细化经营。这一转变具体表现为资本使用效率持续提升、客户分层经营不断深化,以及非息收入占比稳步提高。对投资策略而言,这种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兼具弱周期韧性、高股息与低估值特征的银行股,仍将在资产配置中继续发挥平衡防御与收益的重要作用,并在“哑铃策略”中同时担当“压舱石”与“弹性来源”的双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