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胡梦然深圳摄影报道
今年以来,资本竞相涌入无人物流赛道,多家企业斩获巨额融资,商业化落地全面提速。在市场一片火热的氛围中,无人物流车大军再添一员。
9月15日,佑驾创新(02431.HK)正式发布旗下无人物流品牌“小竹无人车”,首发两款车型T5及T8。
谈及为何开拓无人物流车业务,佑驾创新创始人兼董事长刘国清对包括《华夏时报》记者在内的媒体表示:“尽管佑驾创新在无人小巴赛道上的进展非常不错,但这仅是我们在无人车赛道上的一个热身。我们希望在无人物流领域展现出更广阔的天地,大有作为,大展宏图,成为真正意义上自动驾驶的破局者。中国已连续9年成为全球最大的物流市场,传统物流很难再通过降低人力成本、提升组织效率来实现更多利润。未来的物流需要更聪明的车辆,我们认为无人物流车可以有效地解决人力成本和组织效率的两个平衡问题。”
佑驾创新方面进一步透露,公司一直在智能驾驶领域作渐进式攀登,L4方案已在园区、通勤、机场等场景实现商业化落地。
亏损之下底气何来?
记者在发布会现场了解到,T5搭载5.5m³容积的货仓,最大载重1000kg,最高续航180km,主要服务于快递城配、商超零售、生鲜配送等细分场景;T8容积更大,有8.5m³,能够满足大运量运输需求,最大载重1700kg,最高续航240km,应用于城配与工业物流,耐用仓配等更多专业场景。
硬件方面,小竹无人车采用多传感融合的方案,包括3颗激光雷达及11颗摄像头,实现360度无盲区视角,精准识别路况,守护车辆行驶安全。据介绍,佑驾创新基于扎实的数据闭环能力以及过往10余年行业深耕中积累的海量道路数据,并针对无人物流场景进行针对性优化,帮助小竹无人车以极快的速度生长出了公开道路应对、复杂路况通过、室内外园区自主巡航、作业区自动泊车及主动安全等核心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小竹无人车用到了地平线的芯片、速腾聚创的激光雷达、四维图新定位P-box等。佑驾创新此举意在用前装辅助驾驶的硬件供应链,来打通小竹无人车的供应链,从而尽可能提高零部件通用率,实现降本。
地平线(9660.HK)创始人兼CEO余凯表示:“佑驾创新下一代无人物流车将与地平线高性能芯片解决方案深度融合。我们期待通过强强联合,以强大的感知能力和计算效能,共同推动无人车进化的同时,进一步推动物流行业降本增效,让智能驾驶真正服务千行百业。”
在发布会现场,佑驾创新公布首批无人车成功下线,并正式向包括快递行业在内的客户进行了交付,实现“发布即交付”。刘国清将小竹无人车的落地路径概括为“根据地打法”,率先和愿意合作的地方全力推动,通过规模化来降低单车运营成本。记者留意到,发布会现场出现了来自深圳市、成都市、西安市、江阴市等地政府的相关负责人。这些城市将是小竹无人车首批落地的重点城市。
智能驾驶是一个“烧钱”的赛道,大多数智驾企业至今仍处于亏损中。佑驾创新曾在招股书中坦言:“根据目前的发展计划和管理层估计,佑驾创新预计于2026年之前,不会产生任何净利润。”
2025年上半年,佑驾创新收入为3.46亿元,同比增加46.07%,但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为1.52亿元,未实现盈利。
2026年之前不会产生任何净利润,那么2026年之后呢?佑驾创新一直在寻求开拓更多的增长新曲线,而L4无人车业务有望成为公司继智驾、座舱、V2X业务后的又一业务增长点。刘国清透露:“L4业务的无人小巴今年能贡献5000万元的营收,去年这个数字为零。”
为何是“无人物流车”?
对于为什么要进入无人物流赛道,刘国清表示:“首先需求足够大。中国已连续9年成为全球最大的物流市场。传统物流很难再通过降低人力成本、提升组织效率来实现更多利润。未来的物流需要更聪明的车辆,因此我们认为无人物流车可以有效地解决人力成本和组织效率的两个平衡问题;第二点是日趋成熟的技术。在过去10年里,自动驾驶方面,上游取得了许多突破性进展,例如半导体芯片、各种传感器以及持续迭代和进化的软件算法,这些都为无人物流车满足物流客户需求提供了天然先决条件。在这个过程中,整个成本尤其是在近几年乘用车智能化过程中也被压低,让无人物流形成商业闭环成了可能;第三点是政策的力量。两三年前许多地方政府仍在讨论是否开放路权,今年大家更多地关注如何利用地利、人和等全方位利好。因此我们决定在上市后的第一年进入赛道,希望在物流市场爆发前做好准备。”
今年以来,资本竞相涌入无人物流赛道,多家企业斩获巨额融资,商业化落地全面提速。
今年2月,新石器完成10亿元C+轮融资,创下年内单笔最高纪录;紧随其后,九识智能在4月完成近3亿美元的B轮系列融资,获美团、深创投等青睐;5月,卡尔动力再获近3亿元A+轮融资。下半年,白犀牛在8月完成超亿元融资,主线科技也于9月初宣布获得数亿元战略投资。
政策层面,202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推广无人车技术;今年5月,商务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加快数智供应链发展专项行动计划》提出,推广无人配送车等设施设备。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国已有103座城市正式开放无人配送车路权,覆盖80%以上的主要物流节点城市。
东吴证券预测,2025年无人物流销量将超3万辆,渗透率突破1.2%,2026年有望突破10万辆,同比增长207%,渗透率达到3.4%。
中国投资协会上市公司投资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支培元对《华夏时报》记者指出,无人物流车行业尚处于早期。在他看来,规模化爆发的标志性指标与行业展望关键指标在政策层面的体现为路权开放城市突破200个,且形成全国性统一法规;经济层面,单公里运营成本降至人力配送的70%以下。展望未来,短期将呈现“场景分层”格局——封闭园区(如港口)、半开放道路(社区配送)率先盈利;长期需突破极端天气下的全无人化技术瓶颈。行业经历洗牌,兼具技术沉淀与商业落地能力的企业将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