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她是中国第一个执行死刑的明星,却在刑场上大喊不公平,1992年,靠“刘三姐”这个

她是中国第一个执行死刑的明星,却在刑场上大喊不公平,1992年,靠“刘三姐”这个角色,红遍大江南北的程春莲,在临刑前,却高喊:不公平,这究竟是发生了什么? 对程春莲来说,“刘三姐” 这三个字,是光环,更是魔咒。 1971 年,这个湖北黄石工人家庭的姑娘,没受过科班训练,全凭一股拼劲和天生的灵气,把刘三姐演活了,一夜红遍大江南北。 舞台上的她,是智慧与美好的化身,何等风光;可舞台下,名气换不来真金白银,她拿着歌舞团的死工资,挤在十平米的宿舍,还要省出钱接济家里。 这份天上地下的落差,在她心里埋下了不甘的种子。 八十年代,下海经商的浪潮涌来,程春莲看见了另一条路。 1985 年,正当红的她干脆辞了职。那张 “刘三姐” 的脸,就是最好的通行证:自称 “戏迷” 的石油公司梁科长、后来打通的各路人脉,最初都是这张脸为她敲开的门。 谁能想到,这份艺术给的馈赠,最后竟引她走上了不归路。 程春莲的悲剧,也绕不开那个特殊的年代。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规矩没立全,到处是机会,也遍地是陷阱。 石油这类国家管控的资源,成了胆大者眼里的 “香饽饽”。程春莲一头扎了进去,还为自己找了套 “正当理由”。 法庭上的她,压根不觉得自己有罪:“我就是帮缺油的企业解决难题,拿的几十万是‘中介费’‘感谢费’,天经地义!” 她甚至掏出企业的感谢信,想证明自己是 “功臣”。 这种想法在当时或许不少见,但法律不认这套。 她把违法的权力寻租当成 “搞活经济”,把自己包装成 “资源调配能人”,可当 76.6 万元的赃款数字摆出来,那层 “贡献者” 的外衣瞬间被撕烂,底下藏着的,不过是个被欲望吞噬的罪犯。 从被捕那天起,她那 “精明女商人” 的形象就崩了。办案人员上门时,她手里滑落摔碎的粉饼盒,像个预言:她精心维持的体面,碎了。 法庭上的 “不公平”,是商人身份最后的挣扎;可当死亡逼近,她彻底垮了。 临刑前,她提了最后一个请求:再唱一遍《刘三姐》。这早已不是怀旧,是绝望的身份回归。 那一刻,开轿车、拎真皮包的 “程老板” 不见了,回来的是记忆里那个歌声清亮的刘三姐。她大概是想靠这首歌洗去污点,用最纯粹的身份走完最后一程。 歌声还是当年的歌声,可在肃杀的刑场里,这首曾给她无上荣耀的曲子,成了最悲凉的挽歌,为一个在时代洪流里迷了路的灵魂,唱尽了最后的悔恨。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