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中国证监会公示的《境外发行上市备案补充材料要求》中,玲珑轮胎(601966.SH)的名字格外醒目。这家正谋求“A+H”上市的轮胎行业龙头,因控股股东股份质押信息披露不一致、经营范围涉及外资准入合规性等问题,被要求补充说明并出具明确结论。而在此之前,玲珑轮胎已于6月底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计划通过港股募资扩大全球产能、升级研发体系。然而,监管层的“补材料”要求,叠加公司上半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同比暴跌95.05%、连续三个季度净利润下滑的财务压力,让这场上市之旅蒙上了一层阴影。
证监会的补充材料要求直指两个关键问题。其一,关于控股股东股份质押的信息披露矛盾。公告显示,玲珑轮胎备案报告、法律意见书及专项法律意见书对控股股东持股质押情况的表述存在不一致,监管层要求公司说明原因,并明确该质押事项是否对本次发行上市构成重大影响。股权质押作为上市公司股东常见的融资手段,若质押比例过高或信息披露不透明,可能引发市场对公司控制权稳定性的担忧。对于拟赴港上市的企业而言,股权结构的清晰性和稳定性更是境外投资者关注的重点——这不仅关系到公司治理的合规性,更直接影响估值逻辑。
其二,经营范围的外资准入合规性。玲珑轮胎及下属公司经营范围包含广告设计、代理、保险代理业务等,监管层要求说明这些业务是否实际开展、是否取得必要资质,以及是否涉及外商投资限制或禁止领域、外资持股比例是否符合上限规定。事实上,中国对外商投资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广告、保险代理等行业均属于需重点核查外资准入资质的领域。玲珑轮胎若计划通过港股引入境外资本,其业务范围与外资持股比例的匹配性,将直接决定上市进程的合规性。
监管问询之外,玲珑轮胎的财务表现更值得警惕。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118.12亿元,同比增长13.80%,但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8.54亿元,同比下降7.66%,扣非净利润更同比下滑16.86%至7.72亿元。这已是公司连续第三个季度净利润下滑:2024年第四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降幅高达90.59%,仅录得4055.65万元。
利润下滑的背后,是原材料成本的持续挤压。玲珑轮胎在财报中坦言,2025年上半年天然橡胶期货价格波动剧烈,尽管二季度价格有所回落,但全年成本仍显著高于去年同期。以轮胎核心原材料天然橡胶STR20为例,2025年上半年平均价格为每吨1905美元,较2024年同期的1662美元上涨14.63%。数据显示,自2024年初至2025年3月,橡胶价格持续上行,3月后短暂回落,但6月起再度反弹,形成“高位震荡—阶段性下跌—二次上涨”的曲线。作为轮胎生产的主要成本构成(原材料占生产成本比重超60%),橡胶价格的波动直接影响公司毛利率——2025年上半年,玲珑轮胎综合毛利率较去年同期下降约2个百分点,印证了成本压力对盈利的侵蚀。
更令人担忧的是现金流状况。上半年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仅为0.41亿元,较去年同期的8.35亿元骤降95.05%,主要因“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现金”同比大幅增加。现金流是企业的“血液”,尤其对于玲珑轮胎这样需要持续投入产能扩张的制造业企业而言,现金流的萎缩可能直接制约其研发投入和市场拓展。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资本开支达15.6亿元,同比增长22%,主要用于塞尔维亚工厂二期、泰国工厂扩建等海外项目——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与紧绷的现金流之间,正形成鲜明的张力。
尽管财务数据承压,玲珑轮胎赴港上市的决心并未动摇。根据招股书计划,本次港股募资将重点投向三大领域:一是全球生产基地的建设与升级,包括扩大东南亚、欧洲工厂产能,提升智能化生产水平;二是研发能力的强化,聚焦新能源汽车专用轮胎、绿色环保材料等前沿领域;三是补充流动资金,优化财务结构。
这一募资方向与行业趋势高度契合。近年来,全球轮胎市场呈现“新能源化”与“区域化”两大特征:一方面,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推动低滚阻、高静音轮胎需求增长,倒逼企业升级产品技术;另一方面,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背景下,海外建厂成为规避关税壁垒、贴近市场的必然选择。玲珑轮胎作为国内轮胎企业全球化布局的先行者,已在泰国、塞尔维亚建成生产基地,2024年海外营收占比达48%,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然而,全球化扩张的“重资产”模式,也使其面临产能利用率不足、海外运营成本高企等问题——2024年公司整体产能利用率约78%,低于头部国际品牌(如米其林、普利司通超85%的水平)。
此次港股上市若能成功,将为玲珑轮胎提供更广阔的融资平台,缓解现金流压力。但硬币的另一面是,境外投资者对企业盈利稳定性、合规性的要求更为严苛。从当前情况看,公司需要先解决监管问询中的股权质押与外资合规问题,同时用更扎实的财务数据证明盈利能力的可持续性。例如,如何通过产品结构升级(如新能源轮胎占比提升)对冲原材料成本波动,如何优化海外产能布局以提升资产周转效率,这些都将是决定其估值逻辑的关键。
截至9月12日收盘,玲珑轮胎A股报15.74元/股,总市值230.4亿元,动态市盈率约18倍,低于行业平均的22倍。市场似乎已提前消化了部分负面预期——自6月底递交港股申请以来,公司股价累计下跌12%,跑输沪深300指数(同期下跌5%)。投资者的担忧不仅源于短期财务压力,更在于对轮胎行业周期性与成长性的再平衡:在原材料价格波动、新能源转型投入加大的背景下,传统制造业龙头的估值溢价是否仍能维持?
从行业层面看,玲珑轮胎的困境具有一定代表性。2024年以来,国内轮胎企业普遍面临“成本上升+需求疲软”的双重挤压:天然橡胶、炭黑等原材料价格同比涨幅超10%,而国内汽车销量增速放缓(2025年上半年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长3.2%,低于去年同期5.8%的水平),导致轮胎企业议价能力受限。在此背景下,头部企业通过上市融资、产能整合寻求突围,中小厂商则面临淘汰风险。据中国橡胶工业协会数据,2024年国内轮胎行业CR10(前十企业集中度)提升至35%,较2020年提高8个百分点,行业洗牌加速。
玲珑轮胎的案例也为其他拟境外上市的制造业企业敲响警钟:合规性是上市的“敲门砖”,而持续的盈利能力与现金流造血能力,才是支撑估值的核心。对于投资者而言,在关注企业“规模扩张”故事的同时,更需穿透财务数据的表象,审视其商业模式的韧性——毕竟,行业龙头的光环之下,若缺乏健康的财务“肌体”,任何成长都可能沦为“空中楼阁”。
目前,玲珑轮胎尚未披露补充材料的具体内容,其港股上市进程将何去何从?市场正屏息以待。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场上市之旅的波折,已让这家轮胎巨头的“成长阵痛”暴露无遗——如何在规模扩张与风险控制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在行业周期波动中夯实盈利根基,将是玲珑轮胎未来必须跨越的关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