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构机都是一次性的?完工后直接就地掩埋?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一台造价上亿、体型庞大的盾构机,在地下默默掘进几公里后,最后竟然被直接“留”在了地底深处,很多人第一次听到这件事时,反应往往是震惊:这么贵的设备,怎么就不要了?这是不是太浪费了? 乍看之下,确实让人心疼,但如果把“理想”放在一边,看看工程现场的现实,就能明白,这个选择其实是被无数个技术细节和经济账逼出来的,不是任性,更不是不环保,而是工程人做出的理性决定。 盾构机并不是普通的挖掘设备,它的个头巨大,长度常常超过百米,前方是十几米宽的刀盘,后面拖着庞大的系统模块,像一条钢铁长龙,它不是在地面自由驰骋,而是钻进地下几十米,在狭窄、复杂、多变的地质条件下,一点点“吃土”前进,开辟出供地铁、隧道、电缆等使用的空间。 它的结构极其复杂,内部系统高度集成,从液压、驱动、电控到导航,每一部分都像是专为地下战斗打造的“武器”,而且,每台盾构机的设计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不同地质条件、不同线路需求,都需要特别定制,像给每一条隧道量身打造一辆“专属列车”,用完就难以在别处复用。 当一台盾构机完成任务,它的位置往往已经深入地下几十米,所处环境四面被压实的土体包围,前后都没有多余空间,想把它从原路拆出来,就必须先在附近打一个直通地面的吊装井,这本身就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要是施工地在城市核心区,周围是密集住宅或者道路交通,那就更棘手了,施工可能干扰居民生活,造成噪音、振动,甚至引发地面沉降,而这些风险背后的责任和成本,都是施工方承担不起的。 有些项目曾尝试强行拆除盾构机,为此打井、吊装、运输、封路样样安排,工程周期拖了几个月,光是前期准备就花费数百万,结果发现:这一通折腾下来,成本甚至超过了再买一台新机的价格,更何况,那些被泥水浸泡、在高压环境下作业几千小时的部件,早已磨损严重,很多已经失去了使用价值,修复这些老化零件,不仅技术门槛高,还要反复检测安全性,所需时间和费用往往超出预期。 更极端的情况是,盾构机穿越的是江河湖底,或者高硬度岩层,比如在某些跨河隧道工程中,为了让盾构顺利推进,机器必须斜着钻入河床几十米深,最后的停机点甚至位于水下数十米的淤泥层中,如果要拆除它,意味着得在水中修建临时围堰,抽干河水,再挖开密实的泥沙层,这种操作难度大、时间长、成本更是天文数字,到头来,项目方往往只能选择将其部分拆除,剩下的机身就地“安置”,埋进隧道尽头,成为地下空间的一部分。 但被埋掉的盾构机并非毫无价值,在不少软土地区,工程师发现,这些被留在地下的钢铁结构,反而能起到支撑作用,它们本身就是坚固的金属外壳,重量大、强度高,等于给隧道加了一层天然的防护壳,某些地铁段在多年后的检测中发现,盾构机所在区域的沉降幅度明显比其他区域小,说明它们还在默默承担着结构支护的功能。 当然,也不是所有盾构机都注定“长眠地下”,在一些地质条件较好、工程前期就预留了拆机方案的项目中,盾构机会被设计成可分段拆解的结构,等隧道掘进完成后,通过竖井将其逐步吊出,成功的案例并不是没有,只是少之又少,即使是在这些条件下,拆解与运输的成本依然高昂,所需人力物力远超大众想象。 随着技术进步,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尝试解决这个“盾构机的归宿”问题,模块化设计成了当前的热潮,就像拼装积木一样,把原本一体化的庞然大物拆分成标准部件,既方便运输,也便于后期翻新,一些企业甚至在盾构机内部加装传感器,实时监测关键部件的磨损情况,为再制造提供数据基础,这种“数字孪生”技术可以精准预测每一个零件的寿命,让盾构机的使用过程更加透明和可控。 与此同时,国家层面也开始积极推动盾构机的回收再利用,不少政策已经出台,鼓励企业建设再制造基地,对回收设备给予税收优惠、研发补贴,在一些城市的新建地铁项目中,地下设备的处置方式已经成为审批的一个重要环节,这说明,从政策到产业链,盾构机的可持续发展已经进入决策视野。 不过现实依然残酷,即使有了模块化设计、再制造技术,也并不能完全消除盾构机“难再用”的问题,每个项目的地质条件不同,盾构机的设计差异极大,想让一台旧机跨项目使用,往往需要大刀阔斧地改造,有时甚至比新造还麻烦,而且,再制造过程中的检测、焊接、调试,几乎等于重新做一遍系统验证,光是这些步骤,就足以劝退不少施工单位。 信息来源:搜狐网---盾构机的命运:难道真的是一次性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