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黑龙江一女子捡到一聋哑男婴,为了抚养他,不惜与丈夫离婚,甚至卖掉房产,多年后,男子获得冠军,谁料,生母却突然现身要相认,男子的选择则让人出乎意料......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5年的九月,哈尔滨的天气已经带着凉意,汽车站里人来人往,一个年轻女人抱着婴儿站在电话亭,低声说着什么,她一边拨打电话,一边不安地张望,似乎在等待什么。 几分钟后,她走出电话亭,把孩子交给身旁一位好心老人,说自己要去上厕所,老人抱着孩子耐心地等着,广播里一遍遍呼喊失主,可始终没人回来。 婴儿哭声撕心裂肺,裹在旧毯子里的小脸哭得通红,等人群逐渐聚拢过来,大家才明白,这个孩子是被遗弃的。 在那一堆简单的包裹里,有一张字条,字迹潦草,上面写着孩子是聋哑,父母离异,实在养不起,请求好心人收留,还留下了出生日期:1994年12月30日。 赵丹当时和丈夫经营客车生意,正好走到站里休息,她看见哭得满脸通红的孩子,心一下子软了,别人怎么哄都止不住眼泪,她轻轻一抱,小小的身体立刻安静下来。 她已经有一个女儿,家里日子也不宽裕,可那双小眼睛里的无助让她再也没办法把孩子放回去,她决定收下这个孩子,哪怕前方的路再难。 她给孩子取名“秋捡”,因为遇到他的那天是立秋,这个名字很朴素,却承载着母亲般的承诺,从那天起,她成了孩子真正的依靠。 这个决定几乎让她失去了所有,丈夫坚决反对,公婆责怪她把一个残疾孩子抱回家,觉得那是无尽的负担,争吵持续不断,最终丈夫提出让她选择,要么送走孩子,要么离婚。 赵丹没有犹豫,她带着女儿和秋捡离开了那个家,父母得知后也起了分歧,父亲反对,母亲却坚定支持,为了孩子,母亲甚至和父亲闹翻,独自站在女儿这一边。 生活从此艰难得像一块冰,赵丹没有正式工作,靠打零工勉强维持,母亲姚荣华把幼儿园办得好好的,可因为秋捡的存在,不少家长担心,纷纷退学。 幼儿园的收入迅速减少,最后只能停办,失去了稳定的生计,她们开起了馒头店,每天凌晨三点就得起床发面蒸馒头,忙到深夜才收工。 虽然清苦,赵丹和母亲从没想过放弃,秋捡也很懂事,看到家里辛苦,他从小就帮着做事。 零花钱舍不得花,攒起来交电费、买油盐,还曾攒钱给母亲买过一条便宜的项链,赵丹知道那是仿制品,却把它当成宝贝戴到今天。 赵丹一直惦记着孩子的听力问题,她带他跑过哈尔滨和北京的大医院,希望能植入人工耳蜗,可检查的结果很残酷,听力损伤严重,恢复几乎没有希望,那段时间,她心里凉透了。 回家后,她注意到秋捡总爱把收音机放在地板上,用手去感受震动,跟着节奏敲打。 慢慢地,他开始随着电视里的舞蹈动作扭动身体,像是在用另一种方式聆听音乐,赵丹看出了希望,她决定无论如何要让孩子学习舞蹈。 报名舞蹈班时,很多培训机构一听说孩子是聋哑人,直接拒绝,赵丹没办法,只能隐瞒情况,老师发现这孩子比别人更专注,进步也很快,后来才知道他听不见。 秋捡动作学得慢,一个舞步要练上几十遍,脚磨破、腿肿胀,他也不肯停下,他用加倍的努力追赶别人,赵丹省吃俭用,买来最好的舞鞋,想让孩子跳得轻松些。 几年后,秋捡的舞蹈水平越来越高,2008年,他参加哈尔滨国际冰雪节的比赛,和舞伴拿下冠军,之后,他走上更多舞台,还在电视节目里展示过自己的舞姿,虽然听不见观众的掌声,他能感受到那份肯定。 赵丹为了让他学到更专业的舞蹈,卖掉了房子,带他去北京,十五万几乎倾尽所有,但她没有犹豫。 在北京的训练更加严格,秋捡每天练到筋疲力尽,赵丹在旁边打工维持生活,支持他坚持下去,渐渐地,他凭借舞蹈获得一次次荣誉,也登上了春晚和大型综艺的舞台。 就在他逐渐成名的时候,一个消息让赵丹心头涌起复杂的情绪,节目播出时,她拿出了那张当年的字条,希望孩子能更完整地面对自己的人生,没过多久,生母联系上了他们。 她这些年生活安稳,事业有成,还有了新的家庭,她说,当年是无奈之举,如今只想看看孩子过得好不好。 秋捡听说后心里一片冰凉,对他来说,那个人只是陌生人,他不愿意去面对,可赵丹劝他,血缘是生命的一部分,见一面也是释怀,于是,他答应了。 他看着生母,心里却平静得很,他明白,真正陪他走过风雨的,只有赵丹,在舞台上,他用舞蹈《烛光里的妈妈》表达了对养母的感恩,那支舞让无数观众落泪。 廉价的项链依旧挂在赵丹的脖子上,它见证了这个家庭最真实的情感。 信源:澎湃新闻——养母卖房将聋哑儿子培养成世界冠军后,却劝他和亲妈相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