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记者王了文/图
巷遇档案
泉州鲤城区忠义巷,北起东街,南抵忠义宫。忠义宫是泉州古城东隅衮绣铺忠义境的境庙,位于古城七个城门之一的仁风门内,巷内曾有北宋名臣苏缄的忠义第,宅前立有“怀忠坊”,因此这条古巷被称为忠义巷,百余米的小巷内,忠义佳话已流传千年。
忠义巷示意图(陈慧芬/制图)
忠义宫的楹联沿用了通淮关岳庙的楹联,出自清末民初的泉州文人杨介人之手。
苏缄满门忠义卫国殉节
千年过去,苏缄的忠义第和怀忠坊已消失无踪,但苏缄满门忠烈御敌守城的动人故事,却随着古巷名留存至今。
泉州历史文化中心学者曾在忠义巷一带踏勘考证,苏缄(1016—1076),字宣甫,泉州晋江人。北宋宝元元年(1038)中进士,初任广州南海县主簿。北宋神宗熙宁(1068—1077)初,出任邕州(今南宁市)知州。熙宁九年(1076),交趾国趁北宋朝廷疏于边疆防范,起兵攻宋,由于兵少粮尽,城池被破,苏家36人遇难,宋神宗悼念称:近世忠义之臣,罕见其匹。苏缄被朝廷赠奉国军节度使,谥号忠勇。
泉州东门一带曾经牌坊林立,苏缄的怀忠坊就位于附近。
苏缄遇难后,被赐一座宅第在泉州的忠义巷,并于忠义境立“怀忠坊”以为纪念。苏缄的堂兄苏绅、苏绅的儿子苏颂都是进士出身的北宋名臣,被誉为“芦山三杰”。苏颂的后人元代从同安迁到泉州胭脂巷,成为著名的“祖闾苏”。
近百年大厝光洁如新
干净如新的古厝,其实已有近百年历史。
忠义巷21号是忠义巷仅存的古厝,已有近百年历史,木构门窗却光亮如新,这得益于户主郭桂彬的悉心打理。郭桂彬在忠义巷生活了80多年,见证了东街和忠义巷的变迁。
郭桂彬回忆说,郭家祖上从山西迁来,属于汾阳衍派,居住在城东大坪山,郭桂彬祖上几辈以屠宰为业。1930年左右,祖父举家从大坪山迁至忠义巷,并盖起了这座三开间的大厝,后来大厝的后落部分被泉州橡胶厂征用。郭桂彬在这里出生长大,后来在泉州中侨集团管理岗位工作多年,退休后依旧住在这里,平时在家练习音乐和书法,对大厝很有感情,因此一直维护得很好,定时灭蚁清洗,让门窗保存完好。
郭桂彬说,以前忠义巷南段可以直通温陵路,1978年,巷子南段在建泉州橡胶厂时被征用,所以现在只到忠义宫附近为止。
东关三夫人庙
忠义巷尾有两个相邻的宫庙,一个是西侧的忠义宫,一个是南侧的东关三夫人庙。郭桂彬是忠义宫的管委会成员,他回忆说,忠义宫以前位于忠义巷临东街的巷口,是一座奉祀关帝及历代忠义国士的境庙。泉州古城的7个城门均有关帝庙,忠义宫就是东门仁风门附近的关帝庙,后来一度废弃,1991年在巷尾重修。旁边的东关三夫人庙以前也不在这里,而在附近橡胶厂内,1998年迁至此处重修。
寻找忠义井和涅槃井
巷内曾有一口忠义井,泉州橡胶厂1978年在忠义巷南段建厂房时,于3米深处掘得一段古城垣,垣边西侧有一口水井,井腔用砖皆印有“嘉定三年修城砖”的字样。可知此井系宋宁宗嘉定三年(1210)或以后凿建的,其后元顺帝至正十年(1350),地方长官偰玉立因扩建仁风门垣,地面填高,于是将此井掩没。1978年虽被掘出,但因建厂需要,仍将井覆盖。
忠义巷居民称这口井为“忠义井”
如今忠义宫大门对面的忠义巷东侧,也有一口水井,井盘高出地面约半米,这在泉州古城中不多见。郭桂彬说,这口井在他小时候就有,应该是一口古井,或许因忠义井已被填埋,巷中居民便称这口井为忠义井,至今井水充沛,建房时还专门为这口井留出了空间,造型特别。平时出于安全考虑,井口用石板盖住,游客来这里游玩往往没注意这口古井。
忠义巷口的五孔井
忠义巷口还有一口大型的五孔井,如今仅有两孔保留,在上面加盖了两个小孔井盘,确保行人安全。其余三孔被封盖。郭桂彬回忆,这曾是一口“半边井”,一半在陈宅内供家人使用,一半在户外走廊供邻里使用,20世纪90年代东街改造时被发现,崇福寺曾请人来疏浚。
这口大型五孔井久已无人使用,虽仍有井水,但需要重新疏浚。在清代《泉州府志》卷九《水利》中,记载有一口以唐代僧人命名的涅槃井,这口井在仁风门外,唐僧黄涅槃凿之。而明代《八闽通志》记载:“在棠阴里三十九都。唐僧黄涅槃以卯位忌风,凿此井以镇之。”曾有人认为五孔井就是涅槃井,但据泉州文史专家考证,此处属于仁风门内,也不属于棠阴里三十九都,所以并非涅槃井。
泉州市文管所原主任黄真真介绍,东街改造发现此井时,她就在现场,发现井内的井腔直径达3米,里面有石梁架于井口下。井中发掘出古瓷片、古钱币,泉州古代民俗中,居民家中有人过世,会于井中取水净身,再扔钱币入井。此外还在井中发现了未使用的子弹,可能是动乱年代有人扔进井中销毁证据。这口井规模大,耗资不菲,估计不是普通人家单独发掘的。
郭桂彬说,这里位于仁风门不远,这口大井在古代或许还有消防的作用。巷中居民曾在井的四周装上栅栏,作为忠义巷口和东街的一景,由于不利于通行,后来作罢。除了这口大井,1997年东街拓改至此,还在忠义巷附近出土了大量城砖,乃是古城仁风门的历史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