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有顶级谋士递 “保命符”,为啥还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刘玄初早就劝他:“留着永历帝,清廷才不敢动你!” 他非要去缅甸斩草除根。后来又劝:“别主动求撤藩,这是给康熙递刀!” 他照样不听。等康熙爽快批了撤藩奏折,吴三桂才反应过来:坏了,自己坑了自己! 你真没法想象,当年在云南呼风唤雨、权势大到没边的吴三桂,最后居然成了亲手葬送自己霸业的 “总设计师”。 说白了,吴三桂的失败,纯粹是自己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手里明明攥着能赢的牌面,却在一连串致命误判里,亲手把它们全变成了废纸。 南明末代皇帝永历帝,虽说实力弱得可怜,都流亡到缅甸了,但他手里攥着个关键东西:“正统” 的名分,是个能凝聚人心的符号。 谋士刘玄初看得门儿清,赶紧拽住吴三桂劝道:“永历帝就是你的护身符,万万动不得!他活着一天,清廷就得靠你稳住南方,还得天天提心吊胆防着你俩联手。这份忌惮,才是你安身立命的本钱啊!” 可吴三桂偏要跟明白人反着来。他满脑子都觉得:把这前朝余孽斩了,既能向新主子表忠心,还能换朝廷的百分百信任。这哪里是懂政治?分明是把凶险的博弈当成了 “我杀敌人、你信我” 的简单买卖! 结果呢?他兴师动众去缅甸抓人,一刀下去永历没了,自己的利用价值也跟着泡汤,从清廷倚重的 “南方看门人”,瞬间变成了随时能开刀的 “眼中钉”。 那会儿康熙心里早就憋着削藩的念头,就是一直找不到个名正言顺的借口,双方就这么僵着。其实这僵局,对吴三桂反倒是最有利的,清廷没理由动手,他就能稳稳占着云南。 可他偏要耍小聪明,主动上书请求撤藩,搞了场 “忠诚表演”。他打心底里觉得,自己功劳这么大,康熙绝对不敢、也不会同意。 刘玄初早就警告他:“你这是把刀柄递到人家手里!人家要是同意了,你就得交权;要是不同意,你也暴露了试探的野心,怎么算都是亏!” 康熙收到奏折,估计心里都乐开花了,当场就批了 “准了”。吴三桂直接傻眼,他亲手给对手送了个削弱自己的完美理由,从能布局的棋手,彻底变成了棋盘上的棋子。 可撤藩的圣旨真的递到眼前时,吴三桂彻底没了退路,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举起反清的大旗。这时候他手里还有最后、也最硬的一张牌:那支经营多年、战力强悍的军队。 刘玄初的战略很明确:赶紧打出反清旗号,别犹豫,立刻北上,联合其他势力,速战速决! 可吴三桂这会儿却突然没了主意,变得优柔寡断,他既想造反成功,又抱着幻想,盼着能靠谈判保住远在北京的儿子吴应熊和一家人的性命。 大军就这么停在江边不动,硬生生把一场生死战争,当成了能讨价还价的生意。家人的哭求、谋士的苦劝,把他彻底拖进了犹豫的泥潭。 康熙精准掐住了他的软肋:一边假意谈判拖着他,一边偷偷调兵遣将。时机成熟的那一刻,康熙一道圣旨破空而至,没有丝毫犹豫,直接下令处死了吴应熊。 这一下,不仅击碎了吴三桂所有的幻想,连军队的士气也垮了。他最宝贵的军事资本,不是在战场上被打垮的,是在他无尽的等待和犹豫里,被自己活活耗没的。 吴三桂的败亡,说到底就一个最痛的教训:人最坚固的堡垒,从来都是从内部崩塌的。他身边从不缺刘玄初这样的清醒人,可他自己的傲慢和侥幸,像块蒙眼布,自始至终挡着他的视线,最后只能亲手吞下满盘皆输的苦果。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