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37年,15岁的小红军张桂芳,被敌人绑在行刑台上。她挺胸抬头,闭上双眼,准备

1937年,15岁的小红军张桂芳,被敌人绑在行刑台上。她挺胸抬头,闭上双眼,准备赴死。谁料,一个敌军军官摸着下巴冷笑:“她,我要了!”随即扛起就走。 张桂芳是大巴山土生土长的娃,家就安在川陕交界的山坳里。爹在地主家当长工,累死累活挣口饭吃,娘早早就走了。 她打小就懂事,捡柴、喂猪样样帮衬家里,才 12 岁就能挑着几十斤山货,踩着陡峭的山路翻山去镇上叫卖。 1935 年,红军的红旗插上了大巴山的山头,张桂芳扒着门框看傻了:红军把地主藏在地窖里的粮食挖出来分给乡亲,连长见村口老人冻得发抖,二话不说就脱下自己的棉衣裹了上去。 她攥紧手里装着全家口粮的玉米面袋子,心里像被点燃了似的,当天就跟上了队伍。 这一跟就是两个月,连长总劝她 “娃太小,回家去吧”,可架不住她天天跟着队伍走,软磨硬泡不肯撒手,最后连长实在拗不过,在花名册上一笔一划写下:“张桂芳,通信员”。 打那以后,“小麻雀” 张桂芳的名声在游击队里传开了,不管多偏的山路、多急的情报,经她手准能稳妥送到。 1937 年春,敌人频频来犯,她接到了给后山伤员送药的紧急任务。临行前,炊事班的王班长看着她单薄的身影,从怀里摸出半块用布包着的玉米饼塞给她:“快揣着,路上饿了吃,送完情报早点回来。” 她揣着药包和饼刚出村,就撞上了敌人巡逻队。她死死护着药包,怀里的饼被挤得变了形,手指却攥得没松过,最后还是被敌人抓了。 行刑台上,面对黑洞洞的枪口,张桂芳眼神硬得像山里的石头,一字一句掷地有声:“我是红军,宁死不屈!” 那敌军军官打量着她,竟动了别的心思,舍不得杀,扛着她就回了家。 他以为给口饭就能收买,可饭碗刚递过去,张桂芳抬手就掀了,饭碗碎了一地:“红军不吃汉奸的东西!” 军官气得脸铁青,又没法真下狠手,只能狠狠把她关进了柴房。 熬到第三天夜里,机会终于来了,看守的士兵耐不住寂寞,溜去赌钱了。张桂芳赶紧从袖口摸出那片藏了两天的瓷片,指尖被划破也不顾,一下下使劲划着木闩。 正要翻窗,却撞见了管家,她当即把瓷片抵在对方脖子上,低声喝令:“想活就带我出村!” 管家吓得腿软,乖乖领路。 快到村口,张桂芳心里一动,故意用脚踢起一颗小石子。石子顺着路沿滚到老槐树下,那里藏着通信员小李。 这颗不起眼的石子里,夹着她从鞋底抠出的半截情报,记着敌人下次扫荡的路线。哪怕自己还陷在险境里,她半分也没忘肩上的任务。 那一夜,她光着脚跑了三里地,脚底全是血泡,直到看见熟悉的红星帽徽,才一头扑进战友怀里,而那半块玉米饼,还好好揣在怀里。 后来战友们才知道,她被捕前就是去送这份情报和药的,要是没她的机智,后山的伤员、整个部队都可能遭殃。 张桂芳才 15 岁,却把责任扛在了肩上,她说:“我怕过,可更怕对不起王班长的半块饼,对不起等药的伤员。” 新中国成立后,她回了四川老家,当了村里的妇女主任。到了晚年,还总把那半块饼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当年要是丢了饼,我良心过不去。” 今天的我们,大概很难想象一个 15 岁的孩子,能在敌人刀枪下护住情报、守住信念。她不是惊天动地的大英雄,却用最硬的骨气,活成了那个年代最亮的一束光。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