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全球首次发现华东林猬!杭州发布新一轮全域陆生野生动物资源本底调查成果,新发现1种、新记录215种

橙柿互动记者韩晨柯通讯员冯晴颖

9月15日,杭州市政府新闻办联合杭州市林业水利局、杭州市生态环境局、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召开杭州市陆生野生动物资源本底调查成果新闻发布会,介绍新一轮全域陆生野生动物资源本底调查成果,并就大家关心的话题答记者问。

本次调查自2021年开始,2025年完成,历时5年,覆盖杭州13个区县(市),是继2005年之后,又一次全市域的陆生野生动物资源本底调查。

通过调查,全面准确地摸清了杭州市陆生野生脊椎动物资源的“家底”,系统掌握了物种组成、分布范围和种群动态,为客观评估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和生态健康状况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自然保护地体系优化、生态保护红线监管、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与修复等提供了决策参考。

全球首次发现华东林猬

相较于2005年杭州市首次陆生野生动物本底调查,最新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陆生野生脊椎动物物种总数提升了45.3%。

目前,杭州市范围内共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696种,占浙江省总数的84.0%,隶属33目141科,其中两栖类2目10科42种,爬行类3目20科70种,鸟类20目83科485种,兽类8目28科99种。

同时,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44种,同比占浙江省总数的67.6%;有浙江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7种,同比占省重点保护物种的87%;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易危(VU)及以上物种62种;有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易危(VU)及以上物种84种。

此外,本轮调查还发现了兽类新物种——华东林猬,以及各级新记录215种,其中浙江省新记录9种,如黑喉歌鸲、绿眉鸭、安徽麝鼩等;杭州市新记录22种,如福建掌突蟾、古氏草蜥、灰背隼、暗褐彩蝠等。

绿眉鸭

安徽麝鼩

华东林猬是本次项目开展过程中在临安区天目山发现的兽类新物种,后又于西湖区、余杭区、桐庐县、建德市相继发现,目前仅分布在皖南和浙西北部的山区丘陵地带。

华东林猬

2020年,安徽师范大学陈中正团队在皖南与浙西北部地区采集到林猬属物种。2023年11月28日,安徽师范大学、广州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单位合作在《ZooKeys》杂志上发表了《Anewspeciesofforesthedgehog(Mesechinus,Erinaceidae,Eulipotyphla,Mammalia)fromeasternChina》(华东发现林猬属一新物种)一文。研究结果显示,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数据分析后证明在皖南与浙西北部的林猬属物种为一独立种,命名为华东林猬。

浙江省林业局生物多样性监测所正高级工程师刘宝权表示,“华东林猬是一种哺乳动物,能够在全球首次发现哺乳动物这种体型的兽类新品种是很难得的,因为兽类的基数不像昆虫那么庞大。”

杭州首次构建立体化调查监测体系

作为全省首个以3×3公里网格为主体的地市级野生动物本底调查,调查聚焦于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兽类四大类群,综合运用红外相机自动监测、样线样点调查、DNA技术、GIS空间分析等多种手段开展,首次构建了多技术融合的立体化调查监测体系,并建立多维化本底资源数据整合与动态管理机制,实现了对陆生野生动物的动态监测与科学评估。

累计投入调查人员上万人次、调查样线1.3万余条、调查里程达上万公里,布设红外相机1200余个位点,获取数据超三十五万条。全面系统掌握了黑麂、中华穿山甲、白颈长尾雉、西湖鸳鸯等珍稀濒危物种的资源现状,为后续针对性保护工作提供了宝贵资料。

工作人员登记调查数据

全域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十年来,杭州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有力推进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并通过少先队观鸟赛、鸟类自然笔记大赛等品牌活动,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的浓厚氛围。

杭州在野生动物重点分布区域规划建设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地33处,为野生动物提供了优良的栖息和繁育环境,华南梅花鹿扩群、阳彩臂金龟野外放归等濒危野生动物抢救、繁育和保护成功案例接连涌现。为提升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全市建立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监测样地173个,并在重点区域布局国家、省、市三级疫源疫病监测站(点)9个,形成了全面、精准的野生动物保护数据支撑体系。

同时,还出台了市级收容救护管理办法,统一规范救护流程,建成市、县两级救护站(点)21个,实现区县全覆盖,确保受伤野生动物得到及时、专业救治。通过制定保护线索举报反馈闭环机制,健全联席会议、生态警务与林长制协作体系,对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违法行为形成了有效震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