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官方通报:内蒙古一医院6名医务人员伪造检查报告单67份、虚假病历50份,欺诈骗保20.3万![无辜笑] 国家医保局最新公布的第一批医保支付资格管理典型案例中,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济仁中医医院的骗保案件细节令人咋舌,这家医院在两年多时间里,通过精心策划的造假手段,非法套取医保基金204万元。 6名医务人员直接参与了这场有组织的医保欺诈,他们伪造CT和DR检查报告单67份、虚假病历50份,仅这一项就骗取医保基金20.3万元,另有人员通过伪造住院记录的方式,骗取了9.03万元。 这些医务人员的造假手段已经形成了流水线作业模式,他们使用固定模板批量伪造医学文书,制作出的CT图像完全相同,检查报告内容雷同,病历记录高度一致,更离谱的是,有医务人员一边在自己医院“挂床”假住院,一边还在正常上班看病。 案件中最令人震惊的细节是,其中一名参与者此前就因为病历雷同问题被暂停过医保支付资格,按理说这应该是一个警告,但这人恢复资格后不仅没有悔改,反而变本加厉参与了更大规模的欺诈活动。 目前案件已移交公安机关,3人被批准逮捕,另外3人被取保候审,当地医保部门的处罚也相当严厉:追回全部被骗资金,收取违约金,解除该医院的医保定点协议。 对涉案医务人员的处罚采用了积分制管理,耿某敏、杜某鑫、李某阳、张某艳、王某忠、特某根6人各被记12分,终止医保支付资格3年,李某梅、刘某茹2人被记10分,暂停医保支付资格4个月,这意味着在处罚期间,这些人完全无法参与任何医保相关业务。 这个案例暴露出的问题远不止表面看到的数字,204万元对于一家县级中医医院来说是相当大的数额,而造假手段的成熟化和规模化更让人担忧,医务人员从个别参与到集体作案,从偶然行为到模板化操作,这种演变过程说明医保监管在基层确实存在薄弱环节。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造假手段并不高明,甚至可以说相当粗糙,相同的CT图像、雷同的报告、一致的病历,这些明显的造假痕迹在稍加核查的情况下就会暴露,这反映出此前的监管可能存在盲区,给了违法者可乘之机。 医保基金的安全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当我们生病需要医疗保障时,这笔钱就是我们的依靠,任何挪用、骗取医保基金的行为,实际上都是在透支全社会的医疗保障能力。 近年来随着医保智能监控系统的完善,类似的骗保行为越来越难以隐藏,大数据分析可以轻易发现异常的就诊模式、雷同的病历记录、不合理的费用结构,技术手段的进步让监管部门能够更精准地识别和打击违法行为。 这个案例也提醒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医保基金不是唐僧肉,任何侥幸心理都要不得,随着监管制度的完善和执法力度的加强,违法成本只会越来越高。 这次曝光的案例只是冰山一角,随着医保支付资格管理制度的全面落实,相信会有更多类似案件浮出水面,这既是对违法者的震慑,也是对制度完善的推动。 网友们议论纷纷: “这医院也太猖狂了!居然连CT报告都敢批量造假,简直是把医保基金当提款机了。” “必须严惩!这些人的行为就是在偷老百姓的救命钱,支持重罚。” “连医务人员都参与骗保,这让患者怎么相信医院?医德何在?” “记分制这个办法好!让违规的人付出代价,看谁还敢动医保基金的歪脑筋。” “终止支付资格3年意味着这些医生3年内不能刷医保,这个处罚挺狠的但支持。” 您觉得除了记分制处罚,还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更好地守护我们的医保基金? 官方信源:国家医疗保障局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