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确定当年红军长征落脚点的大功臣,究竟是哪位高人?当时仅23岁? 1935 年的

确定当年红军长征落脚点的大功臣,究竟是哪位高人?当时仅23岁? 1935 年的秋天,中央红军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走到了甘肃哈达铺。连续的行军早已让队伍筋疲力尽,可下一步该往哪儿走,谁也说不上来,前路满是迷茫。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一张旧报纸的出现,像黑暗中的一道微光,带来了一点关于陕北根据地的传闻。 这则消息,说刘志丹和徐海东在陕北搞出了一片根据地,甚至“二十三县几无一县不赤化”。 这简直是天大的好消息!可转念一想,这终究是敌人的报纸,上面的信息到底是真是假、掺了多少水分,谁也没法打包票。 把几千人的身家性命都赌在一则传闻上,这风险实在太大了!这丝希望的火苗,急需有人给它吹上一口确定的氧气。 此人正是贾拓夫,当时不过 23 岁。毛主席他们之所以找他求证,可不光因为他是陕北本地人,贾拓夫的可信度,全是靠实打实的本事和行事挣来的。 他打小就在陕北那片黄土地上长大,家里穷得叮当响,母亲舍不得吃穿,甚至变卖了自己的嫁妆供他读书,他也格外懂事,从不辜负母亲的苦心。 后来投身革命,在绥德师范闹学潮,深入农村跟农民同吃同住搞运动,对家乡的山山水水、人心向背,他比任何地图都清楚。 所以当他汇报说陕北“山高沟深,易守难攻”,群众基础好,这不是空话,是刻在他骨子里的认知。 更重要的是,他不是个只了解地方情况的“土专家”。早在长征开始前,他就不远万里奔赴江西瑞金,亲手给中央递交了一份长达五万多字的陕西情况报告。 中央高层早就知道,这个年轻人看问题有战略高度,是个懂行的“陕北问题专家”。 长征路上,他的表现更是给他的人品做了最好的答复: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部队断粮,派他去藏区筹粮。 他没搞强征,而是想出“借富济贫”的法子,尊重人家风俗,公平买卖,硬是搞来了超额的六十万斤粮食。这事儿让所有人都看在眼里,这个年轻人有勇有谋,靠得住。 1935 年 9 月 27 日,中央政治局在榜罗镇的一所小学校里召开会议,23 岁的贾拓夫被特批列席,专门负责把陕北的情况再细细讲清楚。 等报纸上的消息和他的亲口讲述一对证,事情立刻有了定论,中央当场拍板,改变原计划,将长征的终点定在了陕北! 第二天,毛主席便向全军宣告了这个振奋人心的目标,部队瞬间士气高涨!紧接着,贾拓夫领下命令,带着先遣队与电台,即刻启程去寻访陕北红军。 回头再看这段过往,红军落脚陕北,有偶然,更有必然,偶遇那张报纸是命运的巧合,但对贾拓夫的信任,而是实打实的必然。 他不止是带了个信儿,更是用自己全部的革命经历,为这份情报做了担保。是他,为迷航中的中国革命,找到了那个可以歇脚、更能重新出发的家。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