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33年,哈尔滨,十位抗日义士拍下了这张合影后,被拉往刑场集体枪杀,这是英雄留

1933年,哈尔滨,十位抗日义士拍下了这张合影后,被拉往刑场集体枪杀,这是英雄留在人世间的最后遗照。 1933 年的哈尔滨,有张照片定格了十个人,也定格了一段安安静静却沉甸甸的历史。这哪儿只是张死亡证明啊,更像一本得反复琢磨才能读懂的故事。 那是个冻得人骨头疼的冬天,地点就在哈尔滨监狱里,一架老式相机架在三脚架上,镜头正对着十个马上要赴死的人,周围全是端着枪的伪满警察。 照片里的九个男人,个个站得笔直,脊梁挺得像能把整个东北的天撑起来;唯独那个女孩,脸蛋还透着清秀,却低着头,散乱的头发遮了眉眼,手紧紧攥着衣角,表情平静得让人揪心,嘴角甚至还带着点淡淡的从容。 他们都穿得薄薄的,手脚上套着冷冰冰的镣铐,可脸上半分恐惧都找不到。快门 “咔嗒” 一响,他们的姿态留住了,可名字呢?永远丢在了那个冬天里。这张照片,最先讲的就是这么个 “无名” 的故事。 这些没留下名字的人,多是哈工大等高校的老师和学生,个个有学识、有骨气。校园就是他们最初的战场:用俄文记笔记传情报,甚至偷偷将伪满国歌改成抗日旋律。 后来思想的火苗烧到了街头,他们往伪政府的地方撒传单,喊着让大家起来反抗;再到后来,行动越来越烈:破坏日伪的铁路、通讯线,甚至悄悄摸入市郊仓库,炸了日军的军用物资。 这些读书人从不限在书本里,该抗争时说丢课本就丢,拿起武器就上,就像校友黄铁成直奔前线加入珠河游击队,他们用行动,给最后平静的模样写下最热血的注脚。 虽说他们的名字被故意抹掉了,可历史总有办法给他们 “正名”。那时候伪满的《满洲报》里,骂他们是 “勾结逆匪” 的 “破坏分子”,说处决他们是 “公正判决”。 可老百姓心里门儿清:那些所谓的 “逆匪”,就是杨靖宇、赵尚志领着的义勇军啊! 他们走向刑场时的那份平静,和后来牺牲的赵一曼、苏丕承这些烈士一模一样。这份精神里的共鸣,把他们的形象,和那些青史留名的英雄紧紧绑在了一起。 几十年后,哈尔滨的街道有了尚志大街、靖宇街、一曼街,这座城市用自己的血脉纪念那段历史,也顺带记着这十位无名者。 东北烈士纪念馆里,那些泛黄的俄文笔记,更是给这群知识分子的抗争,留下了最实在的证据。 他们没留下名字,却以一种更深刻的方式,被哈尔滨、被这个国家永远记着。他们沉默站在照片里的样子,最后发出了比任何话都响亮的声音。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