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我不想死。” 一个十几岁的姑娘,在ICU里,对着赶来的爸妈,说了她人生最后的一句话。 我真的,气到手都在抖。 就因为觉得孩子“叛逆”,就花了三万块,把她丢进一个所谓的“国学拓展营”。 两个月。整整两个月啊。 扒光、拴着头发在地上拖、暴晒、毒打……求救的纸条被一次次截胡。 爸妈还以为孩子在里面“接受教育”“慢慢变好”。 变好? 你们图什么?图省心? 直接把亲生骨肉当成一个麻烦,“外包”出去了? 现在视频通话多方便,两个月,你们就没想过看看孩子长什么样了,是胖了还是瘦了?问问她吃的好不好,睡得香不香? 那不是学校,那是生意。 人家开门做生意,赚的就是你们这种家长的“焦虑”和“懒惰”。 你把孩子当包袱甩过去,人家就把孩子当牲口一样折磨。 别再信什么“封闭式训练营能改变孩子”的鬼话了。 陌生人凭什么会真心对你的孩子好? 孩子是自己的,不是一个可以扔给陌生人修理的物件。 parenting这门功课,谁都别想逃。 唉。 那三万块,买的不是学费,是通往ICU的单程票。 家长所谓的“期待孩子变好”,本质上是将教育的责任“外包”,是对孩子成长的漠视——两个月里,连通过视频看看孩子、问问日常的举动都没有,这哪里是爱,更像在“处理”一个麻烦的“物件”。而那些打着“封闭式教育”旗号的机构,赚的就是家长的焦虑与懒惰,他们根本不会真心对待孩子,只会把孩子当成牟利的工具肆意摧残。 正如文字最后所说,那三万块买的不是学费,是通往ICU的单程票。这场悲剧里,最该被“教育”的,从来不是那个渴望被理解的孩子,而是那些失职、懒惰,把教育责任推给他人的家长,以及那些泯灭良知、打着教育幌子实施虐待的机构。希望这样的悲剧永远不再发生,也希望所有家长都能明白:孩子不是可以随意“修理”的物件,教育没有捷径,更不能“外包”,陪伴与责任才是孩子成长中最不可缺少的东西。
猜你喜欢
笑不活了,莎莎和大头按完手印,还互相看了对方的手印一眼!这俩孩子,简直萌化了
2025-09-15
运动乔伊6k6
妹妹有个同学,是个男同学,他的妈妈得了癌症去世了,后来父亲也去世了,家里就剩了她
2025-09-14
静听花自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