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远在东吴的兄长诸葛瑾闻讯,急得要亲自奔丧。长子诸葛恪劝道:“咱们两家早就不是一路人了,你身体也不好,何必去奔丧呢!” 诸葛瑾听到弟弟诸葛亮在五丈原去世的消息时,正在东吴的府邸中处理日常公务,那时他已经六十七岁,身体并不太好,常年的忧劳让他显得比实际年龄更苍老。 消息是由一名亲信匆匆送来的,诸葛瑾手中的笔突然掉落,整个人愣在那里,过了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他立即决定要亲自前往蜀地奔丧,不顾自己年迈体弱,也不顾两国之间存在的政治隔阂。 诸葛瑾的长子诸葛恪得知父亲的决定后,急忙前来劝阻,诸葛恪当时在东吴任职,深知吴蜀之间表面同盟、实则各有算计的复杂关系。 他对父亲说,诸葛两家早已分属不同阵营,此时长途跋涉不仅身体难以承受,也可能引起不必要的政治猜疑,但诸葛瑾只是摇头,他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是他唯一的弟弟,无论如何也要见他最后一面。 诸葛瑾和诸葛亮兄弟二人,自幼一起读书求学,感情非常深厚,他们的父亲早逝,兄弟俩在战乱年代相依为命。 后来因为时代变革和个人选择,两人分别投效了不同的国家,诸葛亮成为蜀汉的丞相,诸葛瑾则在东吴做到了大将军,尽管身处敌对阵营,但他们始终没有忘记兄弟之情,公事上各为其主,私下却一直保持着书信往来。 在诸葛瑾看来,弟弟诸葛亮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更是一个为理想付出全部的人。 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蜀汉,一生致力于恢复汉室,即便在最后病重之际,还在五丈原前线指挥作战,他的去世,不仅让蜀汉失去支柱,也让整个时代少了一位真正令人敬佩的人物。 诸葛瑾最终没有成行,一方面是因为身体状况确实无法承受长途劳顿,另一方面也考虑到自己作为东吴重臣,此时进入蜀地可能引发外交误会,他只能在家中设下灵位,远望西方,默默悼念,那种无法亲身送别至亲的遗憾,成为他晚年最大的心结。 诸葛亮去世后,蜀汉逐渐走向衰落,而东吴也在后续的历史浪潮中经历了诸多变故,诸葛瑾晚年常常默默思念弟弟,他深知诸葛亮为蜀汉付出了一切,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这种忠于理想、鞠躬尽瘁的精神,不仅感动了当时的人们,也成为了后世传颂的典范。 诸葛瑾自己也在四年后去世,终年七十一岁,他的一生同样为东吴付出了很多,尽管名气不如弟弟响亮,但他在政治和军事上的贡献同样不可忽视,更重要的是,他始终保持着宽厚待人的品格,赢得了同僚和下属的尊敬。 诸葛瑾的故事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始终是最珍贵的,即便身处乱世,即便各为其主,那份兄弟之情从未改变,这正是历史最动人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