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青海18岁女兵修水管时,挖出2吨银元 她四下张望,确定周围没人后,撒腿就往家里跑,没想到,这一举动,竟然解开了一个埋藏30多年的秘密。 陶金兰出生在青海贵德县河阴公社郭拉大队一个普通藏族农户家,那地方山高坡陡,村民们靠种地放牧过日子。她从小帮父母干农活,捡柴火喂牲口,皮肤晒得黑黑的,身子骨瘦但结实。家里土坯房漏风,冬天冷得直哆嗦,她总裹着旧棉袄帮忙干活。18岁那年,她加入基干民兵队,负责生产任务,挖沟修管啥的都上手,动作麻利不含糊。说起来,她就是个地道的农家姑娘,没啥特别背景,但做事靠谱。 马元海是马步芳的表兄,马麒的外甥,早年从甘肃河州一个回族家庭出来,扔下书本从军,投靠舅舅在西宁混饭吃。1912年起,他跟着马家军扩张地盘,在贵德县扎根,管着地方大小事。他直接抢占县城30多间铺子,把整条街改成自家银楼,每月初五派兵上门收剿匪捐,士兵还敲灶台铁锅听响,判断藏没藏银子,顺手征粮征物。1931年后,他多次帮马步芳镇压周边牧民,烧寺院抢牲畜财产,攒下大批银元银锭。其实,他就是靠这些手段控制青海部分地方,日子过得阔绰,但对老百姓下手狠。 在贵德,马元海自封头头,建大宅雇兵巡逻,管着盐业皮毛生意,从中抽重税。他让手下搜民宅,抓不缴捐的村民,搞得当地人日子苦哈哈的,好多家卖孩子逃荒。1949年前,他把部分财富熔成银锭,埋在宅基地下,还杀了知情的工匠封口。1951年他病死,这些东西就没人知道了。马元海的这些事,从地方志上都能查到,他的手法就是典型军阀作风,搜刮得彻底。 青海贵德县园艺场扔了好几年,草长得老高,土硬邦邦的。1982年6月16日下午,陶金兰和堂哥陶恩明扛着铁锹锄头去挖自来水管沟。她卷裤腿踩土上,先锄头松土,再铁锹铲深。堂哥挖另一头,铁器撞土闷响。汗珠子往下滴,她甩甩胳膊接着干。远处有羊在坡上走,叫声零零散散。 铁锹突然碰硬东西,铛一声响。她蹲下扒湿土,几枚银圆币冒出来,冷光闪闪。她捡一枚擦泥,看见币上模糊人像,继续挖,银元越来越多,像地下冒出来一样。她用铁锹边小心拨土,别碰坏了。堂哥过来帮手,挖出破瓦罐,里面满满银元。银元堆地上,阳光下亮堂堂的,超百枚。她左右瞧瞧,园艺场没人,风吹树枝响。 她抓几枚银元塞兜里,用碎石泥土盖坑,不让别人看见。然后赤脚跑三公里去县城武装部,脚底石头硌疼也不停。尘土飞,她喘着到门前,推开找人说发现银元。工作人员拿手电工具赶去。月光照银元堆,这些民国币有袁大头孙小头船洋龙洋。接着挖,银元下面银锭,总重超两吨。 武装部人封现场,通知省文物局专家鉴定。他们数出银元67981枚,银锞1568个,全归国家。查出来,这地方原是马元海宅子,他1949年埋财富,1951年死时没说。陶金兰得500元奖金、一辆自行车、一台缝纫机。她把奖金换铅笔作业本,给村里孩子分了,自行车给公社巡渠用,铃铛上常挂冰碴。 她接着在老干部局干活,照顾孤寡老人,骑车巡视田地,帮人补衣服。贵德县表彰她,事迹登在兰州军区杂志。银元放西宁博物馆柜里,有些币有1949年弹痕,最下银锞刻民国三十八年。藏族老人清明带酥油茶去梯田祭,碑上刻金银有价人心无价。 2019年陶金兰走,骨灰撒在挖银元那梯田。博物馆保安常盯着柜子看,那些银元灯光下反光,记着历史。说白了,这事告诉人,遇到财宝咋办,得看良心重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