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5年,曹魏名将郭淮重病将死,魏帝曹髦赶忙登门探望,曹髦哭道:“司马氏早晚篡夺江山,郭将军能否看在太祖的份上,最后一次为朕指点迷津?”郭淮病入膏肓,已经发不了声,只含糊不清只说了四个字,曹髦听后却拂袖而去。 曹髦满心指望这位功勋老将能献上力挽狂澜的妙计,哪怕只是一句鼓舞人心的承诺,结果等来的却是“不要动兵”或“无可奈何”这类彻底认命的丧气话。年轻人一腔热血瞬间凉透,感觉被这位祖父辈的老臣彻底背叛了。 郭淮躺在那儿奄奄一息,脑子却清醒得很。他可不是随便说说,这四个字背后是他盘算了一辈子的生存逻辑。他在西北带兵几十年,跟诸葛亮、姜维过招都不怕,难道真怕了司马昭?他清楚得很,曹家大势已去,司马家已经捏住了所有关键:中央军队、粮食补给、官员任免,甚至宫廷守卫都在人家手里。他郭淮的边军再能打,没了洛阳的后勤支持,根本挺不了多久。 老将军的“无可奈何”,其实是看透了硬拼只有死路一条。他之前不是没表示过忠诚,司马懿搞政变时,他作为曹爽旧部却迅速倒向司马氏,甚至杀了曹爽亲信李胜来交投名状。他老婆还是反司马骨干王凌的妹妹,按律当斩,他都敢派兵抢回来,还写信给司马懿软中带硬地求情,居然成功了。这些操作背后,是他对现实力量的精准拿捏——该表忠心时表忠心,该亮肌肉时亮肌肉,但绝不踩司马家的底线。 曹髦不懂这套乱世生存学。小伙子有血性,宁可像先祖曹操那样搏一把,也不愿当窝囊傀儡。结果呢?郭淮死后第二年,他真带着几百人冲出去喊“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最后被当成街边野狗一样捅死。而郭淮一家子因为“识时务”,在西晋混得风生水起,儿子当刺史,孙子做尚书。 一边是君死国灭,一边是家族兴旺,郭淮用四个字做了选择。你说他卖主求荣?可他确实保住了一方安宁和自己部下;你说他忠君爱国?他却劝皇帝低头认命。乱世里的忠义,有时候就是这么现实又残酷。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