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去的一家饭店,一年四五万消费有的,有一次吃了8573,老板说给7800,老板娘说不行,两口子当时就干起来了,说最多就是8500,我没说话,默默的扫了8573,当时滴的一声微信到账老板娘眼里放光。 饭店叫“老李家菜馆”,开在小区后门的巷子里,老板老李和老板娘王梅是安徽人,来这开馆子快十年了。我刚搬来小区时就常去,他家的臭鳜鱼和小炒黄牛肉做得地道,加上老李两口子热情,慢慢就成了常客,有时候朋友聚餐、家里请客,都往这儿带。 那天是公司团建,我带着十几个同事过去,点了一桌子硬菜,还开了几瓶白酒。散场时老李拿着账单过来,笑着说:“兄弟,都是老熟人了,零头给你抹了,再给你让点,7800就行,你别嫌少。”我正想说话,王梅从后厨冲出来,手里还拿着锅铲,嗓门亮堂:“老李你疯了?这桌菜成本多少你算过吗?酒水都是平价拿的,最多给抹个零头,8500,一分都不能少!” 老李脸一沉:“你懂啥?人家一年在咱这儿花四五万,还差这几百块?做人得讲情面!”“情面能当饭吃?”王梅把锅铲往旁边的案子上一放,“儿子下个月要交学费,房租也该续了,你倒好,大手一挥就给人让七百多,这钱你出啊?”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吵得脸红脖子粗,同事们都尴尬地站着,我赶紧掏出手机,对着收款码扫了8573,等“微信支付收款8573元”的提示音响起,王梅的脸色瞬间缓和下来,刚才的怒气像被风吹走了似的,笑着说:“哎呀,兄弟,你看你,其实8500就行,你这多付的73我给你拿瓶饮料?”我摆摆手:“不用,该多少是多少,你们做生意也不容易。” 后来我再去吃饭,王梅总给我多加个小菜,有时候是一盘凉拌黄瓜,有时候是一碗鸡蛋汤,嘴上说着“自家做的,不值钱”,眼里却透着客气。老李倒是有点不好意思,每次见我都念叨:“上次那事,你别往心里去,你嫂子就是急脾气,也是为了这个家。”我笑着说:“没事,我明白,谁家过日子不精打细算。” 过了半年,有天晚上我加班到十点,路过老李家菜馆,看见店里还亮着灯,就想进去吃碗面。推开门,只有老李一个人坐在桌子旁抽烟,烟灰缸里堆了满满一缸烟蒂。“怎么就你一人?嫂子呢?”我拉开椅子坐下。老李叹了口气:“你嫂子住院了,急性阑尾炎,刚做完手术,我让儿子在医院陪着,回来拿点东西。”我心里一惊:“啥时候的事?怎么不跟我说一声?”“小事,没必要麻烦你。”老李摆摆手,起身去后厨给我下面。 等面端上来,我看着老李疲惫的脸,想起上次他和王梅吵架的样子,突然明白,他们争的不是那几百块钱,是一家人的生计。老李看着粗犷,其实心细,知道老顾客的情分;王梅看着斤斤计较,却是在为家里的柴米油盐打算。两口子吵归吵,心里都装着这个家。 第二天我买了点水果去医院看王梅,她躺在病床上,看见我进来,不好意思地笑了:“兄弟,你咋来了?还让你破费。”“应该的,平时总吃你们家饭,也没少麻烦。”我放下水果,“店里现在谁照看?”“让隔壁小吃店的大姐帮忙盯两天,等我出院了就回去。”王梅说,“上次那8573,其实我后来算过,成本加上人工,也就赚个几百块,你要是真付7800,那天就白干了,你嫂子我也是急糊涂了,你别往心里去。”我笑着说:“都过去了,我知道你们不容易,以后我还是照样来吃。” 王梅出院后,老李家菜馆重新开门,我带着朋友去捧场,老李特意给我们加了一道红烧排骨,说是自己炖的。吃饭时,我听见邻桌有人问老李:“老板,这桌菜能便宜点不?”老李笑着说:“都是实价,不过你们要是常来,下次给你们加个小菜。”王梅在旁边没说话,只是给客人添了碗汤,眼里没了上次的急脾气,多了点温和。 后来我因为工作调动,搬去了别的小区,离老李家菜馆远了,去的次数也少了。有次过年回家,特意绕路过去,发现菜馆重新装修了,墙面刷得雪白,还加了几张新桌子。老李和王梅正忙着给客人上菜,看见我,赶紧停下手里的活:“兄弟,你可来了!快坐,我给你做你爱吃的臭鳜鱼!” 吃饭时,老李说:“去年生意好,攒了点钱,就把店重新装了下,现在客人比以前多了。”王梅笑着说:“还得多谢谢你,以前总觉得要多赚点,后来才明白,待人实在,客人才会常来。你看现在,好多老顾客都像你一样,不管我们收多少钱,都愿意来,这比啥都强。” 我看着眼前热热闹闹的菜馆,看着老李和王梅脸上的笑容,心里暖暖的。其实做生意和做人一样,真诚和实在最能打动人。我当初多付的73块钱,不是为了别的,只是觉得他们两口子不容易,没想到这份小小的体谅,竟成了彼此之间的一份默契。 现在虽然不常去老李家菜馆了,但每次想起他们,想起那个吵吵闹闹却又充满烟火气的小馆子,心里就觉得踏实。原来生活里的温暖,往往就藏在这些不起眼的小事里,藏在你体谅我、我惦记你的默契里,让平凡的日子也变得有滋有味。对此您怎么看呢?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