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的“一计害三贤"为何那么出名,纵观古今,绝对是“天花板”级别!三国时期,谋士扎堆,有诸葛亮空城计吓退司马懿,有郭嘉十胜十败定下大策,本以为被称为“穷兵黔武”的姜维会是最菜的一位,但姜维的最后一计,却让通晓古今历史、甚至是精通三国的学者,都忍不住大叹一句“真是狠绝!”。 这一计究竟有多牛?能在蜀汉亡国后,让姜维能够拉着蜀汉两位大功臣一道陪葬,使得曹魏朝野大震,堪称绝境反杀的巅峰之计!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看一下姜维呕心沥血的最后绝杀。 在开始解读之前,先来带您搞懂这一计背后的历史。姜维为啥要赌上身后之名,也要使出此计。 姜维本是魏将,归蜀后得到了诸葛亮的器重,哪怕因为出身不受蜀国朝堂待见,也要士为知己者死,从而一心执念于兴复汉室。 公元263年刘禅降魏,姜维在沓中兵败,却没真心认输,他主动投降钟会,却给刘禅送去密信:“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 这封信直到西晋建立后才被发现,藏在旧蜀皇宫的密档里。《华阳国志》的作者常璩看到这封信,都忍不住大发感慨:“维之心,昭如日月,而时人莫之知也。” 那时候人们才明白,姜维“借刀杀人”的第一步并不是大家所推测的平平无奇的“反间计”,而是姜维算透人心、赌上一切后所设的一场死局。 姜维投降钟会后的第一步,就是明里暗里挑唆钟会,去策反司马昭。钟会是谁?曹魏太傅钟繇的小儿子,出身名门,才华横溢,在钟会灭蜀后,手握十万大军,司马昭却立刻派卫瓘带着部队跟在他身后,美其名曰辅助他处理内务,实则是监视。这样一来,姜维就看出钟会得了一个心病:司马昭不信任他。 与此同时,姜维也深知钟会狼子野心,于是故意在钟会面前煽风点火:“您平定蜀地却惨遭如此猜忌,不如学刘备割据蜀地。”,还伪造了一封表示司马昭要杀他的书信悄悄传递到钟会手上,这封书信就像一根燃烧的火柴,直接点燃钟会的反心。 除了这些,姜维更知道,钟会素来与邓艾不和,而邓艾也是曹魏朝堂上一位灭蜀的大功臣,看见气急败坏的钟会,姜维暗里偷笑,决定“雪中送炭”。 于是姜维偷偷对钟会说:“邓艾一向自大,不听您的指挥,肯定会抢您的功劳。不如先奏他谋反,等朝廷下令,您再趁机除掉他,这样就无人与您争夺霸业了。” 钟会觉得这话在理,立刻联合卫瓘,伪造了邓艾“谋反”的证据:篡改邓艾给司马昭的表章,把原本恭敬的语气改成傲慢的,模仿邓艾的笔迹写了几封“通敌信”。 司马昭本来就有些猜忌邓艾,看到证据后立刻下令抓邓艾。公元264年正月,钟会派卫瓘带着人突袭了邓艾的军营,把正在梦乡里的邓艾父子装进囚车,押往洛阳。灭蜀、辱蜀的头号仇敌,就这么被姜维借着钟会的刀,杀了。 除掉邓艾后,钟会以为从此蜀地就是自己的了,可只有姜维知道,钟会的想法有多幼稚,钟会的部队大多是魏国人,思乡情切,根本不想留在蜀地,只有收拢蜀汉的旧部,才能镇守蜀地。 于是他劝钟会道:“现在咱们已经跟司马昭撕破脸了,不如把蜀汉的旧官都召来,逼他们跟咱们一起反,要是他们不答应,就全部杀头,以免夜长梦多。” 在杀邓艾上尝到甜头的钟会此刻十分信任姜维,于是听了姜维的话,在成都的蜀宫里大设酒宴,把蜀汉所有的旧官请了过来。 酒过三巡,钟会突然变脸,拿出一封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太后懿旨,说要“讨伐司马昭,光复汉室”,逼着在场的人摁手印画押。 “不愿意摁手印的!全部拖出去杀掉!”姜维一声令下,带着钟会的几个亲信,在蜀宫里杀了数百个反抗的蜀国官员,外面的魏兵听说宫里死了人,全都冲了进来,在一片混乱中,钟会不幸被乱兵砍死。 此时此刻,姜维才彻彻底底地展现了他的狠绝。蜀汉的皇宫里,姜维看着满地的尸体,知道自己无能再光复汉室,可他还是拿起刀,决心跟魏兵拼杀到底,直到身上被砍了数十刀,才轰然倒地。 魏兵恨透了姜维,把他的尸体剖腹,发现他的胆有大概十升的量器“斗”那么大,这就是“胆大如斗”这个成语的出处。 更令人拍案叫绝的是,邓艾虽然被押往洛阳,可在半路上,卫瓘怕邓艾平反,找自己秋后算账,直接暗杀了邓艾父子。 如此这般,灭蜀的两大功臣——邓艾、钟会,全成了姜维的“陪葬品”。蜀汉虽没复国,但姜维却用自己的命,给蜀汉报了仇。 姜维赢的不是权倾朝野,不是天下霸业,而是士为知己者死、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骨气,这种骨气,远胜任何纵横裨阖。 参考文献:《三国志·姜维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