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广东男子赵泰来,放弃中国国籍,转头加入英国。在英国,他打扮成乞丐,四处捡废品,引人嘲笑。谁料20年后,众人却都为他骄傲。 2011 年的一天,广州某博物馆举办了一场特殊的文物捐赠仪式,当近千件带着历史温度的文物 —— 有宋代的青瓷、明代的字画,还有清代的玉雕 —— 在展厅里一一陈列时,在场所有人的目光都被这些国宝吸引,更被捐赠者的故事打动。 这个捐赠者,就是赵泰来。时间倒回 1991 年,那时的赵泰来还是广东当地小有名气的收藏家,因为姨妈晚年的托付,他手里握着一大批珍贵的中国文物。 姨妈临终前拉着他的手,反复说这些是老祖宗的东西,绝不能让它们流到国外,更不能毁了。这份嘱托像一块石头,沉甸甸地压在赵泰来心上。可这一年,因为家庭的特殊情况,他不得不离开中国,前往英国定居。 为了在英国方便处理后续事务,他经过再三犹豫,最终选择加入英国国籍,但他心里始终没放下姨妈的话,没放下那些留在国内的文物。 到了英国后,赵泰来第一件事就是琢磨怎么安置那些文物。他知道,国内的保管条件有限,而且万一遇到意外,这些宝贝很可能就没了;可要是把文物运到英国,不仅需要一大笔钱,光是办理各种复杂的运输手续,就足够让人头疼。 思来想去,他觉得只有自己亲自看着才放心,于是下定决心,一定要把文物接到英国来。可当时的他根本拿不出那么多钱,怎么办?看着街头丢弃的废纸箱、空瓶子,一个念头在他心里冒了出来 —— 捡废品攒钱。 这个决定,让他成了伦敦街头一道 “特殊的风景”。每天天不亮,他就背着一个破旧的麻袋出门,沿着街道挨个翻找垃圾桶,旧报纸、塑料瓶、废金属,只要是能卖钱的,他都小心翼翼地收进麻袋里。 有时候遇到不理解的路人,冲他扔白眼、说难听话,他也只是低着头,继续捡自己的东西。 就这样,他捡了整整五年废品。这五年里,他没给自己买过一件新衣服,吃饭大多是面包配白水,省下来的钱,全都用在了文物运输和保管上。他先是一点点办理文物从国内运到英国的手续,光是和各个部门沟通、准备材料,就跑了无数趟。 等文物运到英国后,他又租了一个大仓库,每天除了捡废品,其余时间都泡在仓库里,给文物除尘、修复小的破损,有时候忙到深夜,就在仓库里铺个毯子睡一觉。 随着时间推移,身边的人慢慢知道了赵泰来捡废品的真相。那些曾经嘲笑过他的人,再看到他时,眼神里没了鄙夷,多了几分敬佩;之前劝他的朋友,也主动过来帮他整理仓库、搬运文物。 但赵泰来知道,这还不是终点,姨妈说过,不能让文物流失,更要让它们被更多人看见。于是,在 2010 年前后,他做出了一个更让人意外的决定 —— 把这些文物分批送回中国,捐给国内的博物馆。 当第一批文物运回中国,顺利进入博物馆展厅时,消息很快传开了。国内的观众看着那些精美的文物,听着赵泰来二十年的守护故事,纷纷为他点赞;在英国的华人,也为有这样一位同胞感到骄傲。 这些年,赵泰来前前后后一共捐了近万件文物,有人估算过,这些文物的价值难以想象,可他从来没要过一分钱。有人问他后悔吗?他说:“这些东西本来就该属于中国,我只是把它们送回了家,没什么后悔的。” 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像赵泰来这样的人,他们可能做着看似平凡的事,却在默默为传承中国文化努力。要是你遇到有人在守护文物,或者在做和文化传承相关的事,你会怎么帮他们?又或者你知道哪些类似的故事?欢迎在评论区跟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