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病床上的韦杰激动地说:“我从枪林弹雨中走出来,会怕死吗?你们差点耽误了我的大事!”“什么事情那么要紧?”家人疑惑道。 要解开这个谜,得先知道韦杰是个什么样的人。他这辈子,最在乎的就两样东西:一个是国家的安危,另一个是手下兵的清白。 说他心里装着国家,那可不是空话。建国后,他当上了成都军区副司令员,组织上给他配了辆“红旗”轿车。可那车老旧,百公里耗油27升,是个“油老虎”。韦杰心疼国家的油,硬是换了辆省油的日产“达特桑”旧车。后来省委书记赵紫阳看见了,觉得太寒酸,特批了辆奔驰250给他。这车他宝贝着,可平时不怎么开,出门还是坐那辆旧车。他总说:“国家还困难,能省就省,把钱用在刀刃上。” 等他去世后,家人整理遗物,夫人郭毅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那辆奔驰车的钥匙交还给军区。她说:“这是组织配给老韦的,他不在了,我们不能占国家的便宜。” 一个连公家配的奔驰车都不肯多用一天的人,心里能有什么“大事”?那事,得追溯到三十多年前朝鲜战场的烽火硝烟里。 那是一道刻在他心上三十多年的伤疤,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他麾下的60军180师,几乎全军覆没。 1951年5月,第五次战役后期,志愿军因战线过长、补给断绝,被迫全线后撤。180师接到的命令是掩护主力转移,在北汉江南岸死守,迟滞敌人。这本就是个九死一生的任务,更要命的是,战场情况瞬息万变。 由于通讯不畅,指挥系统一度失联,180师错过了最佳的撤退时机。当他们准备渡江时,美军机械化部队已经穿插到位,切断了他们的退路。与此同时,友邻部队在未提前通报的情况下突然撤离,导致180师侧翼完全暴露。 就这样,180师陷入了三面受敌、背水作战的绝境。上万名战士,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与数倍于己的敌人血战了数个昼夜。 师长郑其贵在突围前,含泪下达了最后一个命令:各自为战,分散突围。这个决定在当时是无奈之举,却在战后引来了巨大的争议。最终,180师大部牺牲、被俘,只有不到4000人突出重围。 180师的失利,成了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最惨痛的损失之一。消息传回国内,举国震惊。一时间,指责和非议铺天盖地而来。有的说师领导贪生怕死,指挥失当;有的说战士们政治动摇,一触即溃。甚至有传言说,彭德怀总司令震怒之下,要枪毙60军军长韦杰。 这些传言像刀子一样,一刀刀剜在韦杰心上。他知道,180师的战士们是好样的,他们是在几乎不可能的情况下,用生命完成了掩护任务。把所有的板子都打在180师屁股上,不公道! 多年后,毛主席也曾对韦杰说:“180师的事,各级都有责任。是上上下下的许多错觉和各种因素凑合在一块所造成的。” 话虽如此,但“罪人”的帽子,还是被牢牢扣在了180师头上。作为60军的军长,韦杰觉得,自己有责任为这支英雄的部队正名,有责任把历史的真相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 这就是他病床上念兹在兹的“大事”。 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韦杰将军忍着巨大的病痛,将秘书江克均叫到床前。他要口述,把当年那场战役的前因后果,一点点梳理清楚。 据江克均回忆,那时的韦杰身体极度虚弱,但思路却异常清晰,记忆力惊人。“当年哪个干部的名字,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某次会议的内容,他都记得清清楚楚。” 整整一个星期,病房成了韦杰将军的最后一个战场。他拼尽全力,将自己对180师失利的7点反思,完整地口述下来。 他认为,造成惨败的外部原因有五个:1.战役目标定得太大,超出了志愿军的作战能力,导致战线拉得过长。2.通讯联络没保障,指挥经常中断,情报无法及时上传下达。3.后勤保障能力差,战士们只能携带7天的粮弹,打光了就只能饿肚子。4.兵力部署分散,各级都没有预备队,一旦被突破就无法有效支援。5.与友邻协同失调,180师的侧翼被暴露给了敌人。 而180师自身的原因,他总结了两条:1.未能选择有利的阻击阵地,背水作战,犯了兵家大忌。2.师主要领导在危急关头确实出现了慌乱,指挥存在失当之处。 但他反复强调:“该师被围后,广大干部战士表现是好的……奋战到底,不怕牺牲!” 这份数万字的回顾,耗尽了韦杰将军最后的心血。稿子整理出来后,他还没来得及寄出,就与世长辞了。 1987年2月3日,韦杰将军病逝,享年73岁。 遵照他的遗嘱,夫人郭毅将这份题为《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第180师遭受严重损失原因的回顾》的文稿,郑重地寄给了中央。她在信中写道: “韦杰同志晚年有一个迫切的心愿,他认为,这对我军在今后的战争中实施正确的作战指导是很有必要的,遵照韦杰同志生前嘱托,现将此稿寄出,仅供研究参考。” 直到这时,家人才恍然大悟。原来,父亲临终前拼了命也要完成的“大事”,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那些牺牲在异国他乡的战友,为了那段不该被误解的历史,为了给后人留下一份血泪写就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