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实体肿瘤而言,复发转移是癌症治疗失败的主因。而淋巴结转移正是实体瘤最常见的转移方式之一。当肿瘤细胞从原发灶脱落,通过淋巴管侵入淋巴结并形成新病灶时,意味着病情可能进入更复杂的阶段。
淋巴结作为免疫系统的“哨站”,一旦被肿瘤攻破,癌细胞可通过免疫逃逸机制躲避机体防御,进一步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液,引发全身扩散。
那么淋巴结转移有哪些典型症状?淋巴结转移预后如何?该如何治疗?
了解淋巴结转移症状,帮助尽早发现
* 体表淋巴结肿大:
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出现无痛性硬块,质地坚硬且活动度差。

* 深部淋巴结:
纵隔淋巴结转移可能导致咳嗽、呼吸困难;腹腔淋巴结转移可能引发腹痛、肠梗阻。

* 全身信号:
如低热、体重下降、盗汗等,需警惕淋巴系统肿瘤或广泛转移。

已转移到淋巴结=癌症晚期?
出现淋巴结转移并不意味着一定是癌症晚期。转移的淋巴结数量和位置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转移范围越大,预后越差。【1】
* 局部淋巴结转移:
(如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可通过手术清扫联合放化疗控制,预后相对较好。

* 远端淋巴结转移:
(如乳腺癌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常提示肿瘤进入晚期,需系统治疗。但患者无需过度恐慌,通过放化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多学科联合干预,仍可显著延长生存期并提高生活质量。

病情概述
食管癌术后淋巴结转移干预
2021年10月赵先生因“进食哽咽、右胸不适”就诊,超声内镜示:食管中段早Ca(T1)。后行食管粘膜ESD术。术后病理示:中分化鳞状细胞癌,伴有食管腺导管累及,肉眼分型Type0-IIb,病变(镜下)范围共3.3x3cm,其中鳞状细胞癌病变范围3.3x1.3cm。浸润最深处癌组织的组织学分型为中分化鳞状细胞癌,浸润模式:INFb。

由于肿瘤累及范围广,浸润程度深,赵先生决定再次手术切除清扫。12月23日行机器人辅助食管胃部分切除、食管胃颈部吻合术、淋巴结清扫术、双侧喉返神经解剖术。淋巴结可见转移性鳞状细胞癌(4/37),未累及淋巴结被膜外。
淋巴结转移是食管癌转移的最主要途径。由于食管淋巴网络特殊的结构特点,食管癌易发生跳跃性淋巴结转移,形成远处淋巴结转移。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食管癌患者,其5年生存率将低于30%【2】。而淋巴结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提示转移性食管癌具有较强的免疫逃逸或免疫抑制能力,虽然手术切除了病灶和淋巴结,但是不能逆转这一免疫抑制状态,仍可能因残留的微转移灶导致复发。
发生淋巴结转移下一步治疗怎么做?
针对淋巴结转移的生物学特性,vNKT细胞治疗激活免疫系统展现出独特优势:

1. 精准双重杀伤:
vNKT细胞兼具NK细胞的广谱杀伤力和CD8+T细胞的抗原特异性识别能力,可精准清除淋巴结及血液中的残留癌细胞。
2. 重塑免疫防线:
通过激活免疫记忆,形成 “免疫拖尾效应”,持续监控并清除新发肿瘤细胞。
3. 生活质量与治疗效果并重:
与传统化疗带来的显著副作用不同,vNKT细胞治疗仅表现为轻微不适,患者无需承受放化疗的毒副作用,实现了治疗与生活质量的平衡。

vNKT细胞免疫治疗
NKT细胞 (Natural killer T cell),是一种细胞表面既有T细胞受体TCR,又有NK细胞受体的特殊T细胞亚群,它兼具NK细胞和T细胞的重要特征,具有非特异性和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的双重能力,可以非常快速地杀伤肿瘤细胞。在NKT细胞亚群中,有一种个头更大、杀伤能力更强的特种兵,就是清华大学张明徽教授的实验团队发现的vNKT(Variant Natural Killer T)细胞。
这群vNKT细胞在体内的数量非常少,且不会轻易被激活。但是一旦被活化,却能以一当百,杀灭那些可能残存在体内无法被发现的肿瘤细胞。另外,研究还发现vNKT细胞具有双重抗肿瘤效应,不仅能够直接杀伤癌细胞,还会调节肿瘤组织内部的免疫微环境,杀伤抑制性免疫细胞MDSCs,打破肿瘤的免疫逃逸,重建正常免疫系统,进一步预防复发转移。

实验条件:有vNKT细胞存在的情况下,经过16个小时,近乎所有B16肿瘤细胞被杀死!
赵先生于2022年3月开始接受vNKT细胞治疗,截至2024年10月已完成16个疗程。随访显示,其肿瘤标志物持续稳定,影像学检查未见复发征象,印证了该疗法在控制微转移灶中的价值。
结论与点评
淋巴结转移是肿瘤进程中的关键节点,但并非不可干预。面对癌症,主动了解治疗选择、积极寻求个体化方案,才是关键。正如赵先生的案例所示——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式,癌症康复之路依然充满希望。

参考文献:
[1]赵明,王晨曦,李秀清,等.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促进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研究[J].现代肿瘤医学,2023,31(10):1859-1865.
[2]李悦,施东妮,陈柏羽,等.食管癌转移的机制及诊疗研究进展[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25,47(03):412-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