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环境网
守护黄河,是一场跨越千年的生态文明接力,更是一曲新时代生态保护的壮歌。
王屋山下,济水之畔,河南省济源市74万愚公儿女正在书写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新篇章。
冬凌草,从“生态卫士”到“绿色财富”的生态跃迁
“我们让冬凌草从‘生态卫士’变身‘绿色财富’,既为母亲河牢牢锁住了泥沙,也为乡亲们铺就了致富路。种下的是草,收获的是茶,守住的是土,造福的是子孙后代。这条路,我们会一直走下去,让济源的山更绿、水更清,让冬凌草茶的清香,飘得更远。”济源冬凌茶制作技艺传承人刘全刚在视频号上动情地介绍。
据了解,黄河(济源段)两岸,山高坡陡,石多土薄。以前,一下大暴雨,泥沙顺着山坡流入黄河。在下冶镇下韩旺村等地,过去的沟壑荒地,如今漫山遍野长满郁郁葱葱的冬凌草。
黄河沿岸8万余亩冬凌草的根系结成一张张密集的网,牢牢锁住松散的土壤,不仅避免泥沙进入黄河,发挥了土壤生态保护作用,更带动全产业链产值超亿元,济源将一株小草培育成了“金钥匙”。
擘画蓝图,规划引领下的系统治理与绿色转型
河南豫光金铅股份有限公司从矿产资源耗能企业转型升级为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探索出一条“生产—消费—再生”的循环发展之路,实现了资源循环高效利用。
作为黄河流域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之一,济源围绕循环经济主线,以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升级改造为抓手,回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
坚持规划引领,构画绿色发展“路线图”。济源按下“大规模开展沿黄生态治理,全域掀起生态环境保护热潮”的加速键,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定力,高标准编制市级黄河规划、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生态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为城市发展锚定坐标、明晰路径。
绿色,成为济源工业的主色调。济源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以项目为抓手,滚动实施98个总投资超2000亿元的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项目。从矿山生态修复到黄河湿地保护,从纳米材料产业园到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我们将坚持‘愚公移山谱写新篇两高四着力做示范’,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高水平保护为绿色发展赋能,让济源绿水青山的底色更亮、金山银山的成色更足。”济源示范区生态环境局局长杨峰表示。
绿色蝶变,高水平保护赋能高质量发展
曾经的荒山野岭上,鱼鳞坑层层铺开,绿化苗木茁壮成长。济源采取“鱼鳞坑”造林模式,攻克了太行山石质山地造林难题,被纳入《河南省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十大典型案例》;总投资6.57亿元的南太行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了“济源智慧”,森林覆盖率提升至45.58%。
坚持以水为纲,奏响绿韵流转“水乐章”。济源全面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对黄河流域涉水企业分类管理,倒逼产业绿色转型,中原特钢等企业实现废水“零排放”,成功入选水利部黄河流域节水型工业典型案例。
以河湖长制为抓手,深入开展河湖“清四乱”、黑臭水体治理攻坚、美丽幸福河湖建设三大行动,黄河主河道济源段水质常年定性评价为优,绘就“水清岸绿”生态画卷,勾勒全域治水新图景。
“我们每天翻山越岭就为守护这片绿色家园。看到黄河岸边满目的绿色,我们的心里满是自豪。”示范区林业局造林绿化科负责人李伟波说道。
从山巅到水岸,从云端到林间,一组组镜头定格生态蝶变,一幅幅由“荒”转“绿”的生态画卷徐徐舒展。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统治理,铺就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产城融合的绿色实践,奏响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如今的济源,正以黄河为底色,绘就一幅天蓝、地绿、水清、业兴的壮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