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江永,一名小学生回家后吃饭狼吞虎咽,家长觉得不对劲,明明在学校都吃了,怎么到家后像没吃饭一样,一问才知道,学校竟然因为孩子自带餐具拒绝给他打饭,孩子只是跟着同学蹭了一口,家长一听气坏了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三年级学生乐乐捧着印着奥特曼的青花碗,蹲在自家门槛上扒饭。米粒沾在嘴角没顾上擦,碗底刚见白,就仰着头朝厨房喊“妈妈,再添一勺”。 正在洗碗的妈妈愣了,这孩子平时挑食,一碗饭能磨蹭半小时,今天怎么像饿了一整天?乐乐的爸爸黄先生凑过来,看着儿子狼吞虎咽的样子,心里犯了嘀咕。 等乐乐添第二碗时,他轻轻摸了摸孩子的头,才问出缘由:学校食堂这学期要统一用不锈钢餐盘,乐乐带了家里的奥特曼碗,阿姨说“不是统一款,不给打饭”。 黄先生心疼得攥紧了拳头。他让乐乐自带餐具,一是怕学校餐盘消毒不及时,二是孩子总说不锈钢盘太大太重,端着走路总洒饭。 他原以为“统一餐具”该有商量的余地,没成想会让孩子饿肚子。第二天一早,他没去上班,直接牵着乐乐去了学校。 找到学校后勤处,负责人解释“统一餐具是为了方便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黄先生没反驳,只是把乐乐的奥特曼碗递过去:“您看这碗,每天早晚用开水烫、消毒柜烘,比有的消毒步骤还细。 孩子端你们的大盘子洒过两次饭,饿过肚子,总不能为了‘统一’,就让他再饿着吧?” 负责人沉默了片刻,承认执行规定时“太死板”。 开学时只在教师大会提了句“建议统一餐具”,没给家长发正式通知,也没考虑到有孩子用不惯大餐具、家长担心卫生的情况,就让食堂“严格执行”。 第三天早上,乐乐捧着奥特曼碗去学校,打饭的阿姨主动朝他笑:“乐乐来啦,这边打饭,今天有你爱吃的土豆丝。 ”他发现,班里还有两个同学也带了自己的小餐具,一个带了印着小兔子的勺子,一个带了小一号的搪瓷碗。 那天中午,乐乐把碗里的土豆丝拨了一些到同桌碗里,小声说“明天你也可以带自己的小勺子呀”。 其实,学校推行统一餐具的初衷没错——为了孩子的饮食安全,减少管理麻烦。可再好的初衷,一旦变成“一刀切”的硬规定,忽略了孩子的饥饱、家长的顾虑,就偏离了教育的本质。 教育里的“统一”,从来不该是“整齐划一”的表象,而该给“特殊需求”留个位置:统一消毒是为了安全。统一管理是为了有序,可有序的基础是尊重每个孩子的不同。 就像乐乐的那只奥特曼碗,它不是“不合规”的麻烦,而是孩子的小习惯、家长的小牵挂。学校后来设的“小餐具通道”,也不是对规定的妥协,而是教育该有的“弹性”。 知道规则是为孩子服务,不是让孩子来适应规则。当阿姨笑着接过乐乐的奥特曼碗,当其他孩子也敢带自己的小餐具,这份“弹性”,比任何“统一”都更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 原来,教育里最珍贵的从来不是“规规矩矩”,而是让每个孩子知道:你的小需求,会被看见;你的小习惯,能被包容。 那么你们怎么看待这件事呢?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们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