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公元216年,曹操看着曹植的妻子崔氏穿着华丽的服饰香气飘飘地从自己面前走过,怒吼

公元216年,曹操看着曹植的妻子崔氏穿着华丽的服饰香气飘飘地从自己面前走过,怒吼一声:赐死!

魏王府中的宴会,雕梁画栋,灯火通明。建安二十一年(216年)的这个夜晚,群臣济济一堂,为曹操晋封魏王庆贺。酒过三巡,一位衣着华美的女子在侍女簇拥下缓步而来。她身着绣花锦袍,金饰珠翠,头戴凤钗,香气随行,正是曹植的妻子崔氏。 曹操的目光顿时凝固在崔氏身上。在这位新封的魏王心中,崔氏的穿着不仅仅是奢华,更是一种挑衅。自从掌权以来,曹操便大力倡导节俭之风,甚至将其上升为国策。即便是深受宠爱的卞夫人,日常也只穿粗布衣裳,从不佩戴昂贵首饰。 "违制!"曹操猛地拍案而起,"崔氏违反服侍令,拖下去,赐死!" 宴会厅瞬间寂静,群臣低头不敢言语。曹植面如土色,但在父亲雷霆震怒之下,连求情的勇气都没有。崔氏被侍卫拖出大殿时,似乎还没明白自己为何会突然身陷死境。 其实,崔氏之死绝非仅因一件华服。若回溯至三年前,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刚晋封魏公之时,一场关乎魏国未来的暗流已经涌动。彼时,曹操膝下诸子中,曹昂已战死,曹冲早夭,太子之位悬而未决,曹丕与曹植成为最有力的竞争者。 曹操曾秘密征询众臣意见,而崔氏的叔父崔琰,虽与曹植有姻亲关系,却因秉持"春秋大义,长子当立"的原则,公开表态支持曹丕。"露板答曰:琰闻春秋有长子立之义,五官中郎将仁孝聪明,当承大统。琰以死守之。"这一表态让曹操表面赞赏,心中却极为不悦。 而今,崔氏的华服之死,与其叔父崔琰的命运竟如此相似。就在同一年(216年),崔琰因给杨训的一封信中写道"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被丁仪告发"意指不逊",最终被曹操赐死。这两位同族之人的非正常死亡,绝非偶然。 崔氏所代表的清河崔氏是冀州名门望族,在曹操于建安十年(205年)平定冀州后,这些河北士人进入曹魏政权,却始终难以被完全驯服。崔琰初见曹操时,就曾直言不讳地批评其治理冀州的政策:"今汉室倾颓,九州分裂,袁氏兄弟阋于墙,而崔州之人,暴骨原野。王师至,不闻先布德声,而急于役力,岂敝州士民之所庶几于明公哉?" 这一夜的宴会厅内,崔氏的绣衣与香气已然远去,但曹操的震怒却预示着更多的政治风暴。在此前后,曹操先后逼死荀彧、赐死崔琰、废黜毛玠——这些曹魏政权的功臣元老,都因不能完全顺从而被无情铲除。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操站在皇宫大道旁,目睹一匹骏马疾驰而来,马上之人衣衫凌乱,面色潮红,正是他的次子曹植。曹植醉酒驾马,竟行驶在只有天子才能通行的禁道上。曹操面色铁青,这一刻,他对曹植的最后一丝期望彻底破灭。 若将时间拨回几年前,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晋封魏公之时,对这位才华横溢的次子曾寄予厚望。曹植文采斐然,能"文章倚马可待",深得曹操欣赏。但太子之位并非儿戏,关乎国家大业,曹操不敢轻率决定。 为慎重起见,曹操秘密征询身边重臣的意见。当时的冀州名士崔琰,虽与曹植有姻亲关系——曹植娶了崔琰兄长的女儿,但崔琰却没有因此偏袒。他在回复中一反常态,没有密封信件,而是公开表明立场:"琰闻春秋有长子立之义,五官中郎将仁孝聪明,当承大统。琰以死守之。" 崔琰的公开表态让曹操既赞赏又不悦。赞赏的是崔琰的刚正不阿,不悦的是这种公开化使得太子之争日益激烈。而随着曹操权势的增长,他对反对意见的容忍度也越来越低。 在这场权力角逐中,还有一位关键人物——丁仪。丁仪出身沛国丁氏,其父丁冲曾与曹操共同迎立汉献帝,两家关系密切。曹操曾打算将女儿清河公主嫁给丁仪,却被曹丕以"丁仪目疾"为由阻挠,最终清河公主嫁给了夏侯惇之子夏侯楙。此事让丁仪对曹丕怀恨在心,在夺嫡之争中坚定站在曹植一边。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随着曹操晋封魏王,朝中气氛更加紧张。此时,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成了导火索。崔琰给杨训的一封信中写道:"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在陈寿看来,崔琰只是在安慰杨训,讽刺那些批评者。但丁仪却向曹操告发,称崔琰有"傲世不满怨恨咒骂"之意。 曹操大怒:"谚言'生女耳','耳'非佳语。'会当有变时',意指不逊。"于是罚崔琰为徒隶,派人去察看。崔琰仍旧"门庭若市,接宾客,须发蜷曲,两目直视,有似怨愤",丝毫没有屈服的迹象。最终,曹操下令赐死崔琰。 这场血腥的权力清洗并未就此结束。崔琰之后,毛玠也被废黜。而仅仅一年后,曹植的醉驾事件彻底断送了他的太子梦。曹操当即决定立曹丕为太子,魏国的继承人终于尘埃落定。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驾崩,临终前仍不忘叮嘱曹丕:"须简葬,释放后宫众女子,任其自谋生路。"这位驰骋沙场、笑傲庙堂的枭雄,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展现出其一贯的铁血与决断,而那些曾经与他共同打下江山的功臣,有多少人能够全身而退?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这八个字成为曹操晚年统治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