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微风]9月9日发布,河南许昌,男子和亲外甥合伙开台球厅,他出资45,000元,

[微风]9月9日发布,河南许昌,男子和亲外甥合伙开台球厅,他出资45,000元,外甥出18,000元,两人约定好,谁的亲朋好友来都要付款,结果男子的姐夫,也就是外甥的父亲,带朋友来消费了几十元,却没有给钱。   (信源:小莉帮忙——男子称和亲外甥合伙开台球厅,姐夫来店里消费不结账)   “不就 52 块钱吗?你追着要了三天,是要逼死你姐夫?”   郑先生攥着账单的手青筋直跳:“这不是钱的事!当初说好亲戚来消费也得付钱,他凭啥白玩?”   男子和亲外甥合伙开的台球厅在学校旁边,刚开始生意挺好。郑先生守着收银台算账,外甥跑前跑后擦球杆、摆球,爷俩配合得挺默契。   学生们来玩都规规矩矩付钱,有时候还能多赚点饮料钱,郑先生心里美滋滋的,琢磨着年底就能回本。   麻烦出在开业后第三个周末。傍晚的时候,姐夫带着三个朋友大摇大摆走进来,嗓门洪亮:“我家小子开的店,今天我请客!”   郑先生赶紧迎上去,想着都是亲戚,待会儿打折就是了。哪知道几个人从七点玩到十点,喝了六瓶啤酒,打了四桌台球,起身就往外走,压根没提付钱的事。   “姐夫,等一下。” 郑先生把账单递过去,“一共五十二,您看一下。”   姐夫瞅都没瞅,手一挥:“自家孩子的店,收啥钱?太见外了啊!” 说完带着人嘻嘻哈哈地走了。   当晚关了店,郑先生把外甥叫到一边。“你爸今天这事儿,不合适吧?” 他尽量压着火,“咱当初说好的,亲戚也得照规矩来,不然这店没法开。”   外甥挠着头笑:“舅,那是我亲爸,你让我咋说?他好面子,你就当给我个台阶下,钱从我分红里扣行不?”   这话让郑先生心里的火 “噌” 地窜上来了。他投的钱是外甥的两倍多,分红本来就少,这要是每次亲戚来都白玩,自己不就成了冤大头?   “这次扣你的,下次呢?你叔你姑都来白玩,你那点分红够扣吗?” 他越说越激动,外甥却不耐烦了:“不就几十块钱吗?至于这么较真?”   郑先生憋了一肚子气,想着找姐姐说道说道。   谁知姐姐也说自己斤斤计较,说就五十多块,实在不行就别联系了。   郑先生十分生气,怎么也想不通:自己守规矩反倒成了错?   其实这种亲戚合伙做生意闹矛盾的,真不是个例。有数据说,中国家族企业的平均寿命不到三年,很多都是栽在 “碍于情面” 上。   就像网友说的:“亲戚搭伙,要么成仇人,要么成恩人,中间路最难走。” 关键就在于能不能把丑话说在前面。   郑先生的问题就出在 “口头约定” 上。当初只说 “亲戚要付钱”,没说清楚如果亲戚不付该咋办,也没白纸黑字写下来。结果真遇到事了,对方拿 “亲情” 当挡箭牌,他一点办法都没有。   反观那些合伙成功的亲戚,都是先把规矩定死 —— 谁投多少钱,谁管啥活,盈利咋分,亏损咋担,连 “亲戚来消费打几折”“免单上限是多少” 都写得明明白白。   后来调解员上门,提了个折中方案:亲戚来消费必须记账,要不要免单让外甥自己决定,但免单的钱得从他分红里扣,不能动本金。   郑先生觉得这办法公道,外甥也点头同意了。可亲戚的那些闲言碎语,还是让他心里不得劲。 说到底,亲戚之间做生意,最怕的就是 “双标”。你觉得 “我都让了一步了,他咋不知好歹”,他觉得 “都是亲戚,他咋这么较真”。其实做生意就像搭积木,规矩是地基,亲情是装饰,地基不稳,再好看的装饰也白搭。   郑先生现在想通了,打算跟外甥补签一份协议,把亲戚消费的规矩写清楚:直系亲属每月可以免单一次(上限 50 元),超过的部分按八折算,必须当天结清;其他亲戚一律全价,谁也不能搞特殊。   他说:“丑话说在前头,总比以后撕破脸强。”   网友们说得好:“真正的亲戚,会尊重你的规矩;不尊重你规矩的,也算不上真亲戚。”   五十二块钱事小,可这背后的 “破窗效应” 才可怕 —— 今天姐夫白玩,明天叔叔白玩,后天七大姑八大姨都来白玩,这店迟早得黄。到时候不光钱没了,亲戚也成了仇人,那才是真的得不偿失。   你们身边有亲戚合伙做生意的吗?他们是怎么处理这些糟心事的?评论区聊聊,给郑先生支支招。毕竟,亲戚一场不容易,能把生意做下去,把亲情留住,才是真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