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一个有浓雾的铅灰色黄昏”(2):长歌怀采薇|温故·徐徐诗话

几乎在所有的唐诗选本中,按照诗人创作活动时间排列的话,初唐诗人王绩都能排到前三。在他前面的,只有魏征、虞世南等还很可能不被选入的诗人。王绩是由隋入唐的文人,不过多数诗歌创作时间应该在入唐之后。

王绩出身世家,在隋朝和唐朝都曾经担任过品级不高的官职。他性情疏狂简傲,喜好饮酒,和很多文人一样,他认为自己的才华和职位没有得到相应的匹配,因此生命中的很长时间是罢官后过着平静的隐逸生活。在诗风上,王绩崇尚陶渊明和阮籍,诗风朴素自然,在当时绮丽肤浅的宫廷诗流行的时代可谓一股清风。用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在《初唐诗》一书《王绩》篇章中的评价来说,他是一个“怪诞的醉汉、固执的隐士及自足的农夫”。

从更纵长的历史和文学时间轴线上来看,王绩是前朝遗民,他既感慨于前朝的快速衰亡,又对欣欣向荣的新朝充满期待。同时这也是诗歌的变革期,五律这种诗歌体裁还在探索发展期,而王绩又是远离文学核心团体的诗人。这样的文人,对物换星移、时代轮换的感慨和思考,会呈现出一个更复杂的思想境界。

于是,在家乡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隐居时,一个雾气缭绕的黄昏,诗人站在河边望着远山、牧人和禽鸟,写下了这首《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这是一首平和、静谧又略带忧伤的诗歌,也让我们带着舒缓的心境去读。黄昏,对于隐居的诗人来说也是一天中最闲淡的时间段了。很可能,他结束一天的耕读,走出家门,站在水边遥望着坠落的夕阳,一些哲思也随着暮色渐渐在脑海中浮现。首句诗人直接点题,他站在这个黄昏,心中无所适从。“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两句是非常工整的写景的对仗诗句,诗句勾勒出一幅宁静的黄昏田野景象。如果说这两句是静景,后面两句则出现了动态的生命场景——不过景致依然是宁静的田园牧歌,恬淡而美好。这几句颇有几分陶渊明的味道。诗歌读到这里,我们可以想象,诗人的隐居生活平和顺遂,甚至是一种桃花源式的晴耕雨读的隐居生活。

然而,诗人们所有的景语皆是为了传递内心的情绪。不过,至少到这里为止,我们还感受不到诗人的情绪有何悲伤沮丧,感受到的是平和的,甚至有一点惬意。最后一句诗人说出了他的感受,那是一种淡淡的对伯夷、叔齐那样的隐士的怀念,以及身边没有这种知己的怅惘。诗情的流动始终是平缓的。

仔细玩味最后两句,会发现诗人的所思所想实际上更复杂一些。前六句是诗人远视的视角,读者也默认通过诗句的所见其实就是诗人所见,诗人站在这幅黄昏乡野图的一角,他也是在这幅构图之中的。不过,“相顾无相识”一句带来了疏离感,诗人表示,他与眼前这个静谧的景象是疏离的,他甚至不属于这里。王绩并不是忠于前朝的孤傲遗民,也不是刻意标榜高洁实则汲汲营营之人,而是个贪恋美酒的真隐士。他觉得,并没有人真正懂他,所以他是孤独的。在这个黄昏,诗人只能一曲长歌怀念历史上采薇而食的隐士。

诗人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并不确定,不过从“采薇”典故可以推断,当作于隋唐易代之后。诗人对眼前的一切没有什么政治批判,只是在暮色笼罩中生出了文人复杂缱绻的精神彷徨。

这是这首诗带给我们的阅读感受。不过综合评价一首诗歌,还需要回到文学史的发展脉络中。在五律的发展史上,这首《野望》还有更重要的价值。初唐时期,五律还在朦胧的探索期,诗人们还需要经过几十年的探索,才出现被胡应麟评为“初唐五律第一”的杜审言诗作《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而王绩在“初唐四杰”出生之前,在沈佺期、宋之问奠定格律规范数十年前,就写出了这首无论是形式还是意境都非常成熟的《野望》。而此时,他同时代的诗人还在写着“步辇出披香,清歌临太液”这样的绮靡之句。

在五律的发展中,王绩似乎扮演了一名超前的实践者和先驱者的角色。王绩的诗歌是指向未来的。如宇文所安所言,“诗中运用了微妙的、不可思议的并置,使得这首诗超出于他的时代。”

如此看来,这种超越时代的创作能力有些不可思议。这或许应该归功于,他远离以宫廷诗人为核心的文学团体和高雅世界,远离那些绮丽浮华而独自享受孤独的收获。尽管他很可能并不是真正的孤独,而是文人一贯的自我认知。

总之,在那个安宁而寂寥的铅灰色黄昏,站在时代更迭、文学亟待焕新的历史坐标中,王绩写出了属于未来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