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设施,涉及道路、桥梁以及杆牌柜亭等诸多方面,与市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近期,合肥市城乡建设局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持续提升市政设施管养精细化水平,加快建立适合合肥高质量发展的市政管养体制,推动打造高品质宜居幸福城市。
科技赋能守护百座桥梁安全
细心的市民可能会发现,这段时间合肥街头多了一些检测人员,他们手持裂缝观测仪、激光测距仪等工具,对桥面进行“外观巡检”。重点检查桥面铺装是否破损、防撞护栏是否松动、梁体及墩台有无裂缝或混凝土剥落。
桥梁作为城市交通网络的关键节点,直接关系城市安全和公共利益。桥梁隐患往往具有隐蔽性,仅凭肉眼难以察觉。通过开展检测,及时识别承载能力下降、结构裂缝扩展等潜在隐患,获得全面、精准的数据及桥体最新状况,为制定桥梁管养方案提供依据,做到“早发现、早干预”,避免小问题发展成大隐患。
针对关键承重结构,市政巡检人员利用回弹仪、超声波检测仪,通过敲击混凝土表面或声波穿透分析,评估内部密实度。使用钢筋保护层测定仪,穿透混凝土“外壳”,探测钢筋位置及锈蚀程度。对斜拉桥、悬索桥的拉索,通过振动频率传感器采集数据,分析索力是否异常。
对于部分重点桥梁还需进行“荷载试验”,通过加载试验车模拟高峰时段车流,实时监测桥梁振动频率、位移变形等参数,验证其实际承载能力是否达标。检测工作完成后,将结合检测中发现的病害制定科学合理的维修方案,对隐患进行处理,并持续加强桥梁日常巡检,确保桥梁安全运行。
为了进一步强化桥梁精细化管理,及时发现和整治安全隐患,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近期市政管理部门对已通车放行的103座市管市政桥梁开展检测,计划9月底完成全部检测工作。
“降高增坡”让道路变畅行
近日,有居民反映,铜陵路合肥市第五中学附近路缘石高度不方便非机动车上下,部分非机动车直接停放在车行道,阻碍了交通,也影响市容环境。
为回应市民需求,市政管养部门组织对此处进行“微改造”,将路缘石降低,设计一定坡度,铺设新的缓坡,精心打造“零高差”路缘石坡道,实现通行无障碍,既有效解决了学生、家长,特别是残障人士、老年人通行不便的痛点,也避免非机动乱停乱放行为,保障了开学季到来后,上下学高峰时段的安全与顺畅。
在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升行动中,市政管养部门从细微处着手,对人行道路缘石进行“微改造”,增加缓坡设计,方便市民推车上下,同时也为非机动车的停放提供了更宽敞的空间,进一步完善了设施功能,改善了市民出行体验。
类似这样的“微改造”正在全市范围内进行,目前已改造60余处,覆盖地铁站、医院、菜市场、大型商业区等需求迫切的重点公共场所。市政管养部门将不断拓展丰富精细化管理内涵,构建连贯、安全、便捷的城市无障碍通行体验。
此外,在全市地铁、学校、医院等110余处人流密集区域探索推广设置开放式人行道,让人形道口既便民、又有序,减少因绕路产生的非机动车乱停放现象。
“六子”整治城市空间更清爽
近期,合肥从细微之处着手,在全市试点开展“六子”专项整治,整治对象包括盖、杆、牌、箱、柜、亭等市政设施。这些设施如同皮肤上的毛孔,分布在大街小巷点多面广,部分路段存在杂乱无序的现象。
作为跨越合肥主城区的东西向大动脉,长江西路沿途就有大量市政公用设施,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涉及到的产权单位复杂。为此,市城乡建设局针对长江西路(潜山路-怀宁路)开展“六子”专项整治工作。
在本次整治中,主要涉及多牌并杆,移除重复杆牌,修复歪斜杆牌、脏污箱柜,拆除废旧外挂线缆等内容,目前已初见成效。
市城乡建设局会同交警、城管、园林、供电、通信、热力等多家设施产权单位,形成整治合力,共同推动路段设施面貌焕新。自整治开展以来,通过移除废弃杆子,规范杂乱牌子,拆除空中飞线,长江西路道路视野更加开阔,城市空间更加清爽。
通过聚焦“六子”设施病害和市容顽疾,目前市政部门已“扫街式”排查覆盖3200余条路段,会同相关单位整治问题杆件设施3158处,清洁、更换交通设施4800余个。
下一步,合肥将推动各类杆牌箱柜应减尽减,按照“一路一策”原则,对不带电的轻量化标牌杆件,具备条件的要减杆并牌。坚持规划引领与源头治理,加快出台综合杆管理办法,新改扩建道路落实“多杆合一、多箱并集”原则,从源头上杜绝“乱、散、差”,为市民创造更优质的出行环境。
[记者手记]
畅通有序塑造美好生活
一座城市的温度,不仅仅体现在高楼林立、车流不息的繁华中,更蕴含在整洁有序、便捷通畅的环境里。
记者采访了解到,合肥市政部门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优化完善管养体制,加强智慧市政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设施管养有效融合,提升城市管理品质和效率;做好设施监测检测和安全防控,完善应急体系建设,提升保障能力;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广使用四新技术,推进市政管理可持续发展。
市政设施的完善程度与管理水平的高低,事关出行安全和城市形象,是市民生活幸福指数之一,更是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在规范管理、精细管养上深耕细作;在管理理念、管理手段上开拓创新;在行业管理、信息建设上持续优化……人与路、人与桥、人与城如何相处,合肥正加快给出自己的答案。
(合肥晚报-合新闻记者:吴奇)